近代史
第一章
一、 明清时期中国为什么实行禁海政策,它有何主要内容?你如何评价它?
1) 原因:
明清时期中国面临内忧外患。受到外国入侵的威胁(外部原因);同时倭寇和海盗、商人勾结,而且又畏惧郑成功与反清复明势力结合起来(内部原因)。
a) 直接原因:倭寇骚扰,西方殖民者侵略。
b) 根本原因:自给自足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海禁是对重本抑末政策的延伸。对外贸易一直在发展,但一直不占重要地位,完全有可能被取消。海禁政策是发达、成熟的自然经济的要求。
2) 主要内容:
a) 限制通商口岸
b) 设立行商制度
行商是指封建政权特许,具有垄断性质,专门从事对外贸易的人,是当时中外贸易甚至外交事务的中间人。
公行是行商组成的垄断性组织,是兼具商务和外交两种性质的半官方组织。
“行商制度”是清朝政府通过特许商人——行商垄断对外贸易的一种制度。
c) 限制出口货物的种类和数量(限制关系国计民生和军事的货物)
d) 限制外商的居住和行动
3) 评价:
a) 在防范倭寇、海盗和外国侵略方面有一定的作用,具有自卫性质和作用,但是消极、被动、迂腐。尽管抵制入侵确实是一个重要的外部因素,但是中国是一个大一统的国家,有能力抵御入侵。
b) 严重抑制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和社会经济正常发展。对外贸易本来对中国是有利的,因此中国当时出口产品附加值高,而且处于出超,而西方国家正在进行资本原始积累,是一个发展贸易的良好时机,但是中国却放弃了这个大好的机会。
c) 并非个人秉性所致,而是没落中的封建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对新事物本能的抵制。
三、 简述鸦片走私贸易的形成原因及后果。
原因:
1. 从事鸦片走私可以谋取暴利,为了扭转对华贸易的不利地位,英国大量对华走私鸦片。
2. 打开中国市场和掠夺原材料的要求。
3. 英国资产阶级对资本原始积累的迫切需求,对英国政府和整个资产阶级都利益攸关。
后果:
1.中国对外贸易有出超变为入超。
2.白银大量流失。
3.使中国人身体虚弱精神萎靡,使得军队战斗力严重降低。
4.引发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四、试述鸦片战争前的百余年间中英贸易的发展变化,并以进出口商品的变化加以说明。中国在贸易中逐渐由出超变为入超。中国出口商品主要是瓷器、丝、丝织品及茶叶。英国对中国主要出口棉花和鸦片。
由于中国地大物博,有丰富的物产和土地资源,本身的农业和手工业完全可以满足封闭的自给自足的需要;从西方国家来说,尽管他们的技术先进,产品新异,但是其工业产品规模要达到足以排挤中国的货物,攻破封闭的中国市场大门并不是十分容易的,于是英国只有通过走私鸦片改变中英贸易的逆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