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ing

中国经济史复习资料

章元沅 编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上传

查看本书

中国经济史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经济史:是指以人类社会各个历史时期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具体发展演变过程及其特殊规律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它按照历史发展的顺序去研究各个历史时期的经济现象,因而它具有历史学和经济学的双重性质和特点。经济史属于动态经济学的范畴,其研究任务就是按时序解释经济结构及其实绩。

2.中国经济近现代化:从传统经济走向现代经济的转变过程,经济现代化以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在中国也就是工业化和伴随着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表现为:生产力从手工生产转向采用机器生产;生产方式由封建主义到资本主义;政治上由封建专制的政治制度转向民主共和。近代化的本质是资本主义化。

3.工商食官:西周由官府经营的工商业制度,商周时期,手工业和商业基本上由官府控制,工商业者的生产和经营活动在官府作坊和指定的范围内进行,其产品和经营主要是为贵族统治者服务,这就是所谓的工商食官制度,西周设“司工”一职,总理官府手工业,其下属官员分管具体的生产部门。官府经营商业,其商品的主要来源是官府的手工业产品,其次是农林牧副业产品和市场上的买进卖出。

4.井田制:西周时期盛行的土地制度,井田的疆理,一般是以每一方块为一百亩,作为一个耕种单位,称为一田,是当时一个劳动力所能耕种的标准。纵横相连的九田合为一井,十井称为一成,百井称为一同。在井田制下,卿大夫以下的贵族所分得的土地,不经王室或公室的特许,是不得随意转让买卖的,这里就是“田里不鬻”,因而称为“公田”。西周晚期以后随着私田的出现,井田制逐步衰落。

5.授田制:西周末年到春秋时代,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遭到破坏,表现为奴隶主贵族的藉田经营的没落。各国统制者相继进行了大规模的田制和税制改革。授田制实际上是一次大规模的对国有土地的分配运动,授田的对象是个体农民和有功于国家的人,土地一经受与,可以子孙传袭,以为世业。时间即久,即成为个人私财。

6.均田制:是北魏时期颁布的土地政策,一直延续到唐朝中叶。规定男子15岁以上受露田40亩,桑田20亩,富人受露田20亩,休亩加倍,不宜蚕桑地区,受麻田。露天,桑田基本不得买卖,年70还于官,奴婢与农民同,地方官随职在地区公受田,不得买卖。它限制了贵族土地的膨胀,保证了农民和官僚拥有一定的土地数额,保证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成为地主土地私有逐渐占据历史潮流的关键性政策。

7.传统农业:就是指介于原始农业和近现代农业之间的农业生产形态。在自然经济的状态相下,以使用畜力牵引和人工操作的金属农具为标志,依靠先辈积累下来的经验生进行并以自给自足为目的的农业,生产技术建立在直观经验的积累上,它是农业发展的低级阶段,其典型形态是铁犁牛耕。

8.经济结构: 在这里特指中国传统社会再生产各个环节中生产、交换、分配与消费的目的和相互关系。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社会再生产形成了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商品经济为辅的经济结构。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经济结构中出现了以交换为目的的市场化趋势。

9.闭关锁国:清政府推行的维护其专制统治的对内对外政策。旨在防范外国人与中国人接触,串通而反抗其统治。该政策始于1757年。闭关锁国政策是封建自然经济以及国内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尖锐的产物。它具有民族自卫的性质,但是一种消极的防御手段,严重的阻碍了只能改过的进步,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标志着这一政策的结束。

二.综合题(包含简答题,辨析题,材料解析题,问答题,论述题)

1.经济史与历史学、经济学之间的关系。

一是重点不同。经济学的许多分支都是以现实经济为研究对象,并且偏重于理论抽象。历史学的许多学科都是以人类社会为研究对象,偏重于理论综合。经济史则只是研究历史经济,并且偏重于历史经济发展过程本身的论述。

二是作用不同。经济学主要解决现实经济问题;历史学主要解决人类社会发展问题;经济史学只限于历史经济某一地区或某一领域。

三经济史研究中相关理论与方法的引用就像经济理论的产生、发展离不开经济史一样,经济史的研究也需要一定的经济学和其他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来指导。

2.中国传统农业社会中的土地占有关系

(1)中国传统农业社会土地关系变化的基本特征:

总的来说土地变化的基本特征是此消彼长,表现在三个方面:

①土地关系从所有权来看,分为官田和民田(包括地主土地和自耕农土地)国有土地、地主土地和自耕农土地这三种土地所有制的变化此消彼长

A、唐中叶以前,官田的比重较大。

B、唐中叶以后,私田比重日益扩大,官田比重相应下降.

②就每一封建王朝来看,官田和民田的关系:(1)地主土地所有制:战国秦汉时期: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土地大地主所有制得到充分发展;隋唐五代开始向纯粹租佃关系为特征的地主制经济过渡;宋元明清时代:纯粹租佃制为特征的地主土地所有制确立起来。(2)自耕农土地:土地所有形式是小规模的,又极不稳定,流转速度很快。

③在民田中,地主与农民土地所有制也存在着此消彼长的运动规律。

3.城镇民营手工业的基本特征。

(1)民营手工业各部门主要是传统农业的附属性工业部门,即严重地依赖传统农业经济的发展.。

(2)民营手工业的生产组织狭小,往往是以家庭或家族组织生产,从事的生产领域又十分单一,难有突破性发展。

(3)民营手工业的生产技术十分落后,主要以手工操作为主。

(4)民营手工业行会组织主要是协助政府的组织和协调手工业者关系的组织,在保护手工业者的权益方面作用甚微。

(城镇民营手工业难以发展的原因: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城镇民营手工业生存在官营手工业与农村家庭手工业的夹缝之中,其发展步履维艰)。

4.官营手工业的基本经济特征。

第一,官营手工业的生产规模和管理机构相当庞大而完备。

第二,官营手工业垄断了传统社会中直接攸关国家命运的所有手工业行业。

第三,与政治特权紧密的紧密结合(权力,资金,市场保证):A、资源保证;B、人员配置;C、管理

第四,从官营手工业的技术水平看,它达到了中国传统社会手工业的最高水平,其中许多技术在当时的世界上也是遥遥领先的。

(官营手工业技艺精湛、效益低下的原因:官营手工业中由于服务的特殊性,并不讲求成本与收益的对比,因此尽管官营手工业技艺精湛,但效益低下)。

5.中国传统手工业经济的特点。

(一)家庭副业手工业一直比较活跃

(二)官府手王业自始至终比较发达

(三)集生产与销售于一体的前店后坊模式比较普遍

(四)民间手工业生产者的土地投资偏好

(五)工匠的身份变化比较大

(六)工匠技术的传授途径主要是父子相承或兄弟相承

6.中国传统社会自然经济结构的内部本质特征。

(1)这种经济结构具有明显的自给性和封闭性

(2)这种经济结构具有突出的离散性

(3)这种经济结构还具有显著的稳定性

(4)这种经济结构还具有典型的同一性

外部特征:(1)生产方面,耕织结合为其核心内容。

(2)交换方面,依靠地方小市场调剂余缺。

(3)消费方面,大体上能做到自给自足。

7.中国传统社会商业行会的职能。

A、征敛赋税

B、管理工商业活动表现在对商品销售的区域和价格的规定。

C、调解同行纠纷

D、救济同业老弱贫病

E、酬谢行业祖师或保护神,加强联谊

F、抵御脚夫、地痞、胥吏等社会不良势力的侵扰。

8.商会与行会的联系与区别。

行会是中国传统的工商组织,商会则是新式商人社团,二者在许多方面都存在着不同,但也有千丝万缕的血缘联系。

不同之处表现在:

(1)、商会与会馆公所(行会的前身)中的成员组成有所差异。

(2)、功能

(3)、商会的法律地位、社会地位高。

9.山西票号产生的历史背景与社会条件。

第一,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对货币金融提出了新要求。

第二,社会商品货币经济已有所发展,对金融业的发展提供了一定条件

第三,早期金融组织帐局、钱庄的出现,为山西票号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第四,镖局运现已不能适应越来越扩大的货币交割需要。

10.山西票号的营业内容与范围。

<1>对商号钱庄存放款。

<2>对近代工商业发放贷款。

<3>汇兑京银。

<4>汇兑海防经费。

<5>汇兑铁路经费。

<6>汇解协饷。

<7>汇兑河工经费。

<8>赈款。

<9>借垫款给各省及税关。

<10>汇兑庚子赔款。

<11>承办“四国借款”。

11.干涉主义长期成为中国历代封建统治者采用的理论和实施的政策主张。

(早在春秋战国秦汉时期,在中国古代经济思想显现的同时,干涉主义和放任主义经济思想的也逐渐分野出来,并具体实施于国家经济治理之中)。

原因:(1)干涉主义政策能稳定封建制度和中央集权政权的统治;

(2)干涉主义政策能够直接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3)干涉主义政策能够弥补市场机制的缺陷。

12.闭关锁国实行的原因。

(1)到明清时期,中国的封建社会已到了衰落阶段.

(2)是对西方人不法行为的约束,有自卫的因素.
(3)西方宗教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分歧.

(4)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海禁的物质基础.

13.闭关锁国的具体内容。

1.限制通商口岸

2.实行洋行制度

3.限制外国人的居住和行动

4.限制出口货物的种类和数量

5.限制和拒绝通使

6.歧视出海华商

7.限制商船规模

8.实施迁海令

14. 闭关自守的对外政策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影响。
第一是不合理的限制对外贸易,严重妨碍了中国与外国之间的平等外交和正常的经济、文化、科学技术交流,闭关政策阻碍了我国科学技术和文化的发展。

第二是闭关性的政策实质上是自动放弃了中国对外贸易的主动权,抑制了国内商品经济及民族手工业的发展。

第三闭关锁国的政策,扩大了中国与世界的经济差距,延缓了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15.鸦片贸易对中国的危害。

①改变了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收支地位。

②白银外流造成了银贵钱贱,又使国家财政收支出现危机。

③使中国劳动者丧失了劳动能力,士兵丧失了战斗力。

导致了中国社会购买力的萎缩。

16.. 1860年以后的贸易量的急剧扩大。

(通过第二次鸦片战争列强对华利权攫夺的加强)

表现为:(1)输入中国市场的外国商品数量急剧增加,中国由出超国变为入超。

(2)中外贸易的商品的构成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总的趋势是工农业商品交换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3)外国洋行控制了中国的对外贸易。

(4)对外贸易中心由广州移向上海。

17.买办的来源。

第一、原在广州的行商、散商、通事等。

第二、在通商口岸与外商交易的中国商人,有经纪人(捐客)、丝商、茶商、钱庄老板。

第三、外商企业的学徒、雇员以至杂役。

第四、由外国人办的学校培养出来的买办。

第五、中国社会封建营垒里的一些人,包括地主、皇室贵族以及某些名门权贵的官僚子弟等。

18.买办的收入主要来自于以下途径。

(1)代理买卖的佣金收入及其他业务收入

(2)自营商业的利润收入

(3)买办还利用商品货价差额获取厚利

19.买办对早期工业化所起的作用。

(买办和买办制度使得外国商品顺利倾销我国,并使得在外力庇护下买办和买办化华商势力扩张,对我国社会经济产生了很多不好的影响,并且对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阻碍作用)

正面作用(1)买办是东西方之间交往的桥梁。

(2)买办作为早期工业化运动的促进者,在工业投资和工业管理两个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成为早期工业化的骨干力量.

(3)买办率先主持创办了中国近代首批股份制企业,是中国近代股份制的创始者。

20.钱庄与票号的区别。

(1)钱庄业银股大于人力股。

(2)钱庄业有同业公所,票号并没有同业公所。

(3)钱庄后续发展比票号好。

21.外国在华设立银行的特点及营业活动。

a、投资活动逐渐上升到重要地位,原有贸易领域中的汇兑周转业务则得到力度上的强化。

b、通过垄断国际汇兑控制中国的对外贸易。最后通过吸收存款,发行纸币,资助帝国主义企业打击中国民族工业。

c、多国银行团的出现.

22.建立华资银行的原因

第一:是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第二:认为这是为了解决近代帝国主义入侵带来的一系列的困难而被迫设立的新式金融机构:   

第:三通商银行的设立是出于晚清国家资本主义企业力求摆脱外国银行制约;其后一批华商银行的产生与甲午战后的设厂高潮相适应。

23.中国自然经济初步解体的原因.

(1)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巨大冲击。

(2)本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影响。

(3)鸦片战争后,尤其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航运、铁路等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加强了城乡经济的联系,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迅速解体。

(4)中国自然经济本身存在诸多弊端。

24.中国自然经济初步解体的特点.

(1)解体的主因不同:导致近代自然经济解体的力量来自于外部。

(2)解体的程度弱强不同:自然经济持续时间长且不彻底。

(3)解体的速度不同:东南沿海及长江中下游地区解体速度快,广大内陆地区解体速度慢。

(4)解体的后果不同:未导致中国农村资本主义的发展。

25.中国自然经济初步解体的作用.

利:(1)国内商品市场迅速扩大。(2)为中国近代工业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弊:(1)近代国内的国内商品市场的程度与范围有限。(2)广大农民没有被完全剥夺生产资料,继续依附于地主经济。(3)限制了国内货币资本的积累。

26.旧中国农业经济商品化的发展是日益殖民地化的原因。

(1)中国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是受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支配的,这就决定了中国农业经济日益陷于帝国主义殖民地市场的深渊,其生产的命运受世界市场的支配。

(2)中国农产品的市场价格是受帝国主义的操纵的,支配中国商品市场的是帝国主义垄断资本的势力。

(3)农业小商品生产者除了遭受帝国主义剥削外,还要遭受封建势力的重重剥削。

27.中国资本原始积累的前提条件(或历史条件)

(1)商品市场的扩大。

(2)劳动力市场的出现。

(3)货币财富的积累

28.中国资本原始积累的原因:

(1)时代的需要:鸦片战后外国资本主义在华经济的刺激;

(2)社会的需要:明清中国已产生资本主义萌芽,但到鸦片战争前夕仍是萌芽,鸦片战争后,中国急需发展资本主义。

(3)文化思想观念的转变。

29. 中国资本原始积累的特点。

第一,经济基础不同。

第二,积累的手段不同。

第三,积累的范围不同。

第四,积累的程度不同。

30. 清政府创办军用工业的性质(双重性质)

( 总评:洋务派创办的这些军工企业,其主要性质是封建性质的,但带有若干资本主义性质)

具有资本主义的性质:
第一、除了个别的厂家(如早期的安庆军械所,以及丁日昌、韩殿甲分别主持的两所炮局)以外,洋务派的军工业一般都采用了机器生产,引进西方的设备、工艺和生产技术。
第二,较普遍地采用了雇佣劳动,存在着资本主义剥削关系。
第三,价值规律对洋务派军工厂家也已起着一定作用。

浓厚的封建性:
第一,就组织体制而言,属官办官营,厂家不是独立的企业单位,而是政府的一个分支部门,领导权和管理权都由官府控制,衙门习气严重,经营管理混乱,腐败。

第二,经费主要是由封建官方拨付而非商人投资;
第三,产品主要还不是做为商品投放市场,而是无偿调拨,特别是前期尤其如此;
第四,有些厂家中,超经济的封建性剥削压迫比较严重,工人不完全是自由出卖劳动力的雇佣劳动者。

31. 清政府创办民用企业的性质 

(总评:带有浓厚封建性的官办资本主义企业)

(1)从资本来源来看,主要靠政府财政拨款,少量来自于商股。不论是官督商办企业,还是官商合办企业,企业资金中都有商股。企业的产品,有相当大一部分是直接进入市场,参加商品流通的。企业的目的是为了“求富”,也就是为了追求赢利,剩余价值规律已经在起支配作用。企业的生产,已经基本上纳入资本主义生产的范围。因而,这些工业企业,基本上是属于资本主义性质的。

(2)从经营管理来看,政府委派官员进行直接管理。企业的经营管理大权,主要抓在官方手里。因此,这些工业企业虽然属于资本主义性质,但不是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而是官僚资本主义工业。

(3)从企业的所有权来看,这些企业属封建国家所有。企业的大小头目,都由封建政府任命。企业的生产,往往要服从清政府的特殊目的。企业的分配,也在很大程度上要服从清政府的特殊复兴。这就说明,这些企业,从经营管理到产品去向、利润分配,都带有深厚封建性的官僚资本主义工业。

32.清政府创办民用企业的作用。

消极作用主要表现在:

(1)具有浓厚的封建性。

(2)具有集中垄断性。

进步作用主要表现在:

(1)采用了近代大机器生产;

(2)采用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雇佣劳动制;

(3)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外来资本主义经济的侵略

(4)有利于本国私人资本主义工业的产生和发展;

(5)改变了晚清社会经济结构。

33.近代中国私人资本主义工业产生的作用

第一,初步改变了中国传统的经济结构;

第二,促进了中国近代经济的发展

第三,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来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