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ing

中国经济史复习资料

章元沅 编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上传

查看本书

第八章 1927年以后国统区经济的发展与变化

一、简述1927-1937年南京国民政府的主要经济政策与措施,并予以评价。

(1)统一财权,整顿财政

a)   统一财权,实行国地税分流的税制改革。

田赋和屠宰税等归地方,关税、盐税和商税归中央。(因为原本就是抵押品,由外国人掌控,地方上落不到好处)

评价:这样做既可以防止地方割据势力,又可以确保中央的财政收入。

b)   统一度量衡

在此之前存在斗、升、斛等多种度量衡。各地不一致,甚至不同货物也不一致。

评价: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

c)   确立预算制度

评价:是国家财政管理方面的一大进步,但是无法切实执行。

(2)整顿税务,增加税收

a)   裁撤厘金,举办统税——工商税改革的重大举措。

所谓厘金,是指内地货物的通过税,是太平天国运动时为筹措军费所设。

所谓统税,即一物一税,所有国内日用工业品均按此原则就厂就关一次性征税后,通行全国,不再征收其他税捐,重征者可申请退税;1931年开征统税后,成立了统税署。

评价:

优点:

统税是一种顺应税制改革潮流的工商税种,使浮征和勒索失去了名目,实行之初促进了国内商品正常流通和出口,促进了工商业发展和税收的增加;

既截断了地方军阀收入来源,又充实了国库,对国民政府来说是一箭双雕的举措。

缺点:

其征税原则及税率对外商更有利。对商品进行分类,高档商品低税率,低档商品高税率;而且从量不从价,外国多出口体积小的商品,而我国多出口大宗商品。

在执行中,厘金裁撤并不彻底,统税税率过高(大于等于50%),不利于民族工商业的发展。

b)   关税自主(主权独立的标志,财政收入的大宗)

将“值百抽五”的协定税则改为国定税则,并对关税制度进行改革。

第一,1928.6《关税自主宣言》,宣布各国与北洋政府订立的条约应重订新约,收回了关税自主权。1928年底除日本外其他国家都签订,后来抵制日货运动使日本屈服。

第二,将5%的等额税率改为7.5%-27.5%的差等税率,后又几度调升。

评价:

使关税收入大大增加;

并没有达到完全自主,只是适当提高了利率,因为海关行政权仍然在外国人手中,要提高税率还是必须与外国人进行谈判,得到允许之后才能提高;(部分自主)

国民政府的目的和动机是扩大财源,解决军、债两费的高额支出,并非为了保护国内工商业的发展;

关税收入用途大多数用于还债,国民政府能动用的关余部分非常有限,且多用于军事支出,用在经济建设上的很少。

总之,关税自主大大增加了财政收入,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切忌过分夸大。

c)   整顿盐税

第一, 统一盐政、盐税;

第二, 改进缉私办法;

第三, 实行旧厂管理,改革运销制度。

评价:有利于盐政和盐税的规范化,但在执行上有所保留。

(3)币制改革

a)   废两改元:

1933年国民政府废除银两,使银元成为统一流通的本位币的一项币制改革。

1932年金融危机,大量银元涌入上海,迫使国民政府进行币制改革:废银两,确立银本位币,铸造权归中央造币厂。

评价:

统一货币,便利流通,有利于发展经济,提高了央行的地位,为法币政策的出台奠定了基础;

但是并不彻底,没有脱离银本位制,而我国并不是产银国,这就导致我国货币权操控在外国手中,世界银价的波动会影响我国金融,所以必须进一步改革。

b)   法币政策:

1935.11.2,在英国金融专家的帮助下,

第一,以中央、中国、交通以及后来的农业银行发行的纸币为法定货币,不得使用现金,白银国有,不得流通。

第二,其他银行发行的纸币、钞券由央行钞券换回。

第三,确定法币的外汇本位制,与英镑挂钩,成为英镑集团的附庸。后来美国停购白银,银价大跌,于是又被迫与美国挂钩。

评价:

第一, 是中国货币史上的巨大改革,用纸币取代金属币,适应货币经济发展要求符合世界经济发展趋势。

第二, 统一货币,结束了多年的混乱。

第三, 缓解了严重的危机,制止了白银外流,扭转了物价过高、企业破产的局面,对稳定经济、刺激民族工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重要的作用。

第四, 直接和英美汇价挂钩,使英美操纵中国货币政策,加强了经济侵略。大量准备金存入英美银行,为英美提供了货币,也加强了财政金融控制。

第五, 为四大家族国家聚集财富、垄断金融创造了条件,为恶性通货膨胀埋下了祸根。

评价:

1、曲折艰辛,有所建树

① 实现财政统一,增加财政收入

② 交通事业的发展

③ 工矿业发展及其近代化水平提高

④ 社会经济有所发展

⑤ 科教事业有所发展

2、弊病与局限

①发展很不全面,发展缓慢

②具有明显的殖民地倾向。随着殖民地化加深,对外资市场高度依赖。

 

二、简述四大家官僚资本崛起、发展与崩溃的过程,并总结其历史教训。

(1)崛起时期:通过财政手段垄断金融(1927-1937)

a)   建立国家政权,掌控财政,实行税制改革,增强经济实力。

b)   大量发行公债,垄断金融业。

好处:发型折扣,纸币贬值的差价。

c)   建立“四行二局”为中心的金融垄断体系。

第一步,渗透:利用公债,强行入股中国和交通两家最大的银行,并从北京迁到上海。

第二步,利用公债,建立中央银行。

第三步,发行金融公债,建立四行二局垄断体系。四行包括中央、中国、交通和后来的农业银行,二局是指中央信托局(负责军火交易)和邮政储金汇业局。

第四步,利用金融危机,控制和兼并大批民间的二流银行和钱庄。

d)   向工商业和交通运输业扩张。(向实体经济扩张,民族资本实力下降)

(2)发展时期(1937-1945年):建立军事为中心的战时经济体系

利用战时经济统制,进一步强化金融垄断地位。(金融、贸易统制,大量精简机构和人员)

利用战时统制政策,大发国难财,实现对后方公交商贸等其他部门的垄断。

a)   加强金融垄断

第一, 成立四行联合总处,蒋介石任主席,权力高度集中。

第二, 货币发行权集中于央行,为滥发纸币提供了方便,导致恶性通货膨胀。

第三, 大量举借外债。

b)   完成蒋管区对工交、商贸及农业的垄断。

第一, 利用经济统制,颁布《非常时期农矿工商管理条例》,使掠夺合法化。

第二, 统购统销,垄断商贸。

第三, 工矿业专门机构,以抗战为名吞并民族资本,兼并民营工矿企业。

第四, 利用税收掠夺农产,利用管制局控制农产品购销。

这些措施确实促进了经济,在西部大后方发展了经济,支援了抗战。但是过度利用官僚资本实行垄断,导致了恶性通货膨胀,消极作用显现。后来,后方经济全面衰退,为国家官僚资本兼并创造了条件。

(1)   急剧膨胀和崩溃阶段(1946-1949年)

第一, 接收敌产——国家官僚资本从顶峰到崩溃的转折点。

接收的工业企业就有2411个,为垄断工矿业打下了基础。最终实现了垄断全国经济命脉的目的,但由于失去了民心,也加速了政权的崩溃。

第二, 恶性通胀:四大家族官僚资本崩溃的经济根源及后果

金融体系的彻底崩溃:发动内战,军费开支增加,财政赤字连年上升,法币发行量膨胀,法币贬值,物价上涨,经济全面危机。

国统区经济总崩溃:恶性通胀,民族工商业虚盈实亏,民营企业大量倒闭,投机盛行,“全民皆倒”,农村经济衰败。

(四大家族靠金融控制和通胀发家,又因恶性通胀而崩溃)

历史教训:

(1)   私人利益的膨胀危害极大。

(2)   民心向背关系成败。

(3)   顺应经济发展规律,但是国家也应该对垄断资本加以控制。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