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甲午以后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1895-1927)
一、简述1895-1927年中国官办企业的发展及其特点(1894-1927)
发展概况:
(1) 洋务派企业的变化发展
甲午战争以后经费短缺,军力之弱充分暴露,以张之洞为代表的后期洋务派大力倡导继续兴办。
a) 军工企业
原有的大多数维持,改建、扩建大企业(比如江南船厂和湖北枪炮厂),兴办中小规模企业,分布范围扩展。
b) 民用工业
少数大企业规模扩大,停办效益不好的,新设了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企业。
经营体制发生变化:从官办到合办和商办(招商、出租等形式)。甲午战争以前官办企业之间矛盾深,甲午以后官办企业缺点暴露,洋务企业资金不足无法维持,外国资本插手官办企业,进行控制和入股。
c) 铁路修筑
成为高潮,民间有意修筑,但是官方不允许,因而官方修筑比较多,而且是靠举借外债修筑的。
支撑洋务运动的主要经费来源于外债,开始出现买办化现象,成为外国资本的延伸。
(2) 北洋政府时期的官僚资本主义工矿交通业
主要是接办清朝留下来的洋务派企业,没有新的创建。
a) 工业:除了少数发展,大多停滞。
b) 矿业:稍有发展,但更多的被外国抢夺、吞并和控制,新开了矿厂,但是官商矛盾尖锐。
c) 铁路:继续举借外债修筑,共修8944公里。经济建树不多,但官僚资本有所抬头;实体经济不行,而且依赖外债。
特点:
(1) 官方控制逐渐减弱,商业性逐渐增强。
尤其是军用工业,具有资本主义性质,而且商品生产比重变大。
(2) 资本来源上买办性逐渐增强。(外国借款为主)
(3) 经营管理方式有所变化,资本主义色彩较前浓厚。
从官办到官商合办、商办(中外合资、合办),封建性减弱。
(4) 开始与银行资本结合,有向金融资本发展的趋势。
出现了以银行资本为核心的资本集团——交通系。
二、试述1895-1936年我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主要表现及其原因。
1、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初步发展(1895-1913)
设厂数增加;资本额扩大;集中在轻工业(棉纺和面粉加工业);集中在沿海沿江城市。
原因:
a) 甲午战争战败受刺激,革命运动高涨,戊戌变法运动以后掀起投资高潮。
b) 资产阶级革命运动促进了自由主义思潮的产生。
c) 经济侵略加深,自然经济解体,本国近代工矿交通业起步,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条件。
d) 生产技术水平提高,从此中国工业投资主体发生变化,从清政府转向民间。
2、一次大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1914-1920)
战争期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较少对华输出,增加对华输入,减少了商品倾销对民族工业的压制;一系列的反帝爱国运动的开展促使抵制日货,支持民族工业。
原因:
a) 侵华列强卷入大战无暇东顾。
b) 反帝爱国运动发展(21条以后抵制日货)。
c) 战时经济,减少了商品输出,增加需求,提供和让出了空间。
3、战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继续发展(1921-1936)
战时投资进口的许多设备,战后才形成产能,存在一定的惯性。发展到1922年停滞,25年以后又好转,直至1931年仍有发展,1931年经济危机,1935年后又好转。
此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从口岸城市向内陆中小城市扩展,部门和地域也随之扩大。
原因:
a) 战后银价下跌快于物价下跌,刺激经济带来工业的繁荣。
b) 世界范围的经济危机直到1931年才危及到中国。
三、1895-1927年中国本国资本主义工业发展有何特点?
本国资本主义工业快速发展,设厂数增加,资本额急剧扩大;主要集中在轻工业;主要集中在沿海沿江城市;本时期民族工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和支持;仍然受到本国官僚资本和帝国主义的压榨。
特点:第一、发展速度较快
第二、呈现为两次发展浪潮
第三、产业结构显得颇不平衡
第四、单个企业的资本平均数较少,显得企业规模过小,力量薄弱
四、简述中国近代银行业产生和发展的原因及特点。
(一)中国近代银行的产生(1897-1911)
1897年 中国通商银行设立标志我国银行业的出现
1904年 户部奏定《试办银行章程》,成立户部银行。注意户部银行并非由工商业资本家投资设立,而是由政府财政管理需要和贸易需要产生
1907年 邮传部奏准设立交通银行,官商合办
初步形成“北四行,南三行”的格局,这些银行多集中在口岸城市
(二)中国银行业的初步发展(1912-1926)
1.概况
国民政府成立后用所发金融公债向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增资,规定两行是具有国家银行性质的特种专业银行
2.发展原因
(1)政局动荡,官僚豪绅地主存款大量增加
(2)社会风气和人民观念变化,银行存款增多
(3)北洋政府连年滥发公债
(4)进出口贸易促进汇兑业务发展
3.特点
为适应财政需求,在公债刺激下发展,受政治因素影响大,不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