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ing

中国经济史复习资料

章元沅 编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上传

查看本书

古代史

第一章 中国历史上全国经济重心的南移

一、简述中国历史上全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历史过程。

   1、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前期黄河中下游是中国经济最先进地区。中原人口稠密,气候湿润,经济发达。而“南方卑湿,丈夫早夭”气候恶劣,瘴气弥漫,野兽纵横,沼泽遍地。不适合农业生产。

   2、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连年战乱,灾祸不断,大量人口南迁,出现整个宗族一起南迁的境况。农业生产的重心开始向江南转移。但是这时候北方一旦稳定就会迅速恢复发展,水平高于南方。

   3、中唐安史之乱时,北方战乱割据,加上黄河流域灾害不断,使得北方的农业生产遭到极大破坏,而江淮以南相对安定吸引了很多北方难民。江南人口增多,劳力充足。先进的生产技术引进到南方,此时南方生产水平已经超过北方。(中唐时江淮地区已承担起唐王朝财政收入的大部分,“天下以江淮为国命”,财政十之八九来自江南,运河成为唐王朝的经济命脉)。五代十国时期,长江流域的经济发展水平继续提高。

   4、两宋时期北方先后经历女真族、蒙古族入侵,生产破坏严重。宋金边界战乱频仍。黄河水灾严重,大量人口南迁,加之南方人身依附关系减弱,生产积极性提高,生产力得到迅速发展,北宋时南方的富庶已经明显超过北方,至南宋时经济重心完全转移到江南。

 

(1)   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前期黄河中下游是中国经济最先进的地区。

距今1万年至4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西汉(公元前206-公元8年)黄河流域使我国最先进的经济中心地区。

因为当时的黄河并不浑浊,平均气温更高,降水量较多,森林破坏少,泛滥和水灾也少。但是长江沼泽遍布,丘陵多、平原可耕地少,毒虫猛兽多、疾病多。

(2)   中唐至南宋时期全国经济中心的南移、

a)   中唐时期,江淮地区已承担起唐王朝财政收入的绝大部分——“天下以江淮为国命”。

原因:

安史之乱以来,北方战乱,分裂割据,而且黄河泛滥频繁;南方(尤江淮以南)相对安定,北方人南迁,劳动力增加,经济快速发展。

b)   五代十国时期,长江流域的经济发展水平继续提高。

在南方有九个王国,七个都在长江流域,北方则政权更迭频繁。南方能长期维持政权,说明经济发达。

c)   北宋时江淮的富庶已经明显超过北方。

汴京的繁荣主要依靠的就是南方的经济。

d)   南宋时期江南地区全国经济重心的地位最终确立。

(3)   明代两湖地区的大开发。

a)   两湖地区垸田的兴起与发展。

开发晚的原因:

中游整体发展水平比下游低;两湖地区面积大,开发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排水问题严重,离海远,无处排水。

b)   湖南、湖北的全面开发与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元明时期湖北、湖南的全面开发:在湖北,一路从北方中原地区经襄阳南下进入巴山老林,一路由安徽、江西西上进入垸田区——基本结束了湖北地广人稀的状况。在湖南,江西人大批迁入扩大了民族杂居区,经济发展速度大大加快。

农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外省劳动力大量迁入,促进过来开发。

c)   手工业、商业与城市的新发展

 

二.试述江南成为全国经济重心地区的原因,并根据你所学经济理论总结其经验教训。

1、中唐以来生产力的提高使江南人民治水能力加强,新耕地得以大量开辟(水车的普及和圩田、梯田的大量出现)

2、北方屡经战乱,黄河灾害日甚一日,南北对比,差距越来越大。

3、北方人口大量南迁,补充了江南开发所迫切需要的劳动力。

4、江南统治者为发展实力,比较重视发展经济

经验教训:

(1)   经济中心南移的历史告诉我们,先进与落后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随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的相互渗透,经济状况会发生变化。比如70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珠三角地区迅速崛起。

(2)   关于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问题。

不能搞统一模式,要因地制宜。

(3)   关于生产方式变革在经济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问题。

a)   地区开发程度取决于生产力水平,即能够征服自然。比如南方生产力水平提高是因为治水能力增强。

b)   社会稳定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条件和保障。

c)   人身依附关系减弱,为生产提供了劳动力(生产关系改变会为生产力发展开辟道路,生产力发展直接改变当时当地的经济面貌,从而进一步影响生产关系)。

(4)   在环境保护保护方面,一定要树立科学发展观,制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做到开发与治理保护相结合。

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应并举。比如长江流域经济发展,却出现了水土流失、蓄洪能力下降、河床抬升、形成悬河的问题。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