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ing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2013年修订版

本书编写组 编 / 高等教育出版社

变!. 上传

查看本书

第四章  

 

1、为什么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答案要点】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资本主义的发展史,.就是资本剥削劳动、列强掠夺弱国的历史,.这种剥夺的历史是用血和火的文字载入人类编年史的。.在自由竞争时代,.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在世界范围开辟殖民地,.贩卖奴隶,.贩卖鸦片,.依靠殖民战争和殖民地贸易进行资本积累和扩张。.发展到垄断阶段后,.统一的、无所不包的世界市场和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逐步形成,.资本家垄断同盟为瓜分世界而引发了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巨大浩劫。.二战后,.由于社会主义的胜利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西方列强被迫放弃了旧的殖民主义政策,.转而利用赢得独立和解放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大规模工业化的机会,.扩大资本的世界市场,.深化资本的国际大循环,.通过不平等交换、资本输出、技术垄断以及债务盘剥等,.更加巧妙地剥削和掠夺发展中国家的资源和财富。.在当今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西方发达国家通过它们控制的国际经济、金融等组织,.通过它们制定的国际“游戏规则”,.推行以所谓新自由主义为旗号的经济全球化战略,.继续主导国际经济秩序,.保持和发展它们在经济结构和贸易、科技、金融等领域的全球优势地位,.攫取着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好处。.资本惟利是图的本性、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还造成日益严重的资源、环境问题,.威胁着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和生存。.我们今天看到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繁荣稳定,.是依靠不平等、不合理的国际分工和交换体系,.依靠发展中国家提供的广大市场、廉价资源和廉价劳动力,.通过向发展中国家转嫁经济社会危机和难题、转移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等方式实现的。.资本主义没有也不可能给世界带来普遍繁荣和共同富裕。.

 

2、如何理解商品二因素的矛盾来自劳动二重性的矛盾,.归根结底来源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的矛盾?..

【答案要点】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或两种属性。.在私有制条件下,.商品所包含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是由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即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所决定的。.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是以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和社会分工为存在条件的。.一方面,.在私有制条件下,.生产资料和劳动力都属于私人所有,.他们生产的产品的数量以及品种等,.完全由自己决定,.劳动产品也归生产者自己占有和支配,.或者说,.商品生产者都是独立的生产者,.他们要生产什么,.怎样进行生产,.生产多少,.完全是他们个人的私事。.因此,.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私人性质,.是私人劳动。.另一方面,.由于社会分工,.商品生产者之间又互相联系、互相依存,.各个商品生产者客观上都要为满足他人和社会的需要而进行生产。.因此,.他们的劳动又都是社会劳动的组成部分。.这样,.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社会的性质,.是社会劳动。.对此,.马克思指出,.当劳动产品转化为商品后,.“从那时起,.生产者的私人劳动真正取得了二重的社会性质。.一方面,.生产者的私人劳动必须作为一定的有用劳动来满足一定的社会需要,.从而证明它们是总劳动的一部分,.是自然形成的社会分工体系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只有在每一种特殊的有用的私人劳动可以同任何另一种有用的私人劳动相交换从而相等时,.生产者的私人劳动才能满足生产者本人的多种需要。.完全不同的劳动所以能够相等,.只是因为它们的实际差别已被抽去,.它们已被化成它们作为人类劳动力的耗费、作为抽象的人类劳动所具有的共同性质。.”私有制条件下,.商品生产者私人劳动所具有的这二重性质,.表现为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二重性。.

生产商品的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是统一的,.同时也是对立的。.其矛盾性表现在:作为私人劳动,.一切生产活动都属于生产者个人的私事,.但作为社会劳动,.他的产品必须能够满足一定的社会需要,.他的私人劳动才能转化为社会劳动。.而商品生产者的劳动直接表现出来的是它的私人性,.并不是它的社会性,.他的私人劳动能否为社会所承认,.即能否转化为社会劳动,.他自己并不能决定,.于是就形成了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这一矛盾的解决,.只有通过商品的交换才能实现。.当他的产品在市场上顺利地实现了交换之后,.他的私人劳动也就成了社会劳动的一部分,.他的具体劳动所创造的使用价值才是社会需要的,.他的抽象劳动所形成的价值才能实现。.如果他的劳动产品在市场上没有卖出去,.那就表明,.尽管他是为社会生产的,.但事实上,.社会并不需要他的产品,.那么他的产品的价值也就不能实现,.他的私人劳动便不能得到社会的承认,.结果也就不能转化为社会劳动,.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也就得不到解决。.

在私有制条件下的商品生产,.是在竞争和生产的无政府状况下盲目进行的,.从而使商品的供求经常脱节。.同时,.由于分工的进一步发展,.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也会日益加剧。.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简单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正是这一矛盾,.决定着简单商品生产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结果,.决定着商品内部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这一矛盾还包含着资本主义矛盾的胚芽。.随着简单商品经济发展到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这一矛盾也进一步发展为生产的社会性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并成为资本主义一切矛盾的根源。.

 

3、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但为什么不能由任何一个商品生产者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来决定呢?..

【答案要点】商品的价值量就是凝结在商品中的劳动的量。.而劳动量是由劳动时间来计量的,.所以,.劳动时间就是测量价值量的天然尺度,.商品的价值量决定于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的多少。.生产某种商品花费的劳动时间越多,.它的价值量就越大;反之,.则越小。.然而,.由于各个生产者的生产条件、技术水平和劳动态度不同,.生产同种商品所花费的劳动时间也不相同。.如果说劳动时间是衡量价值量的尺度,.是否意味着生产者的生产条件越差,.技术越不熟练,.生产者越懒惰,.生产商品所耗费的时间因而越多,.其商品价值量越大呢?..当然不会是这样。.因为形成商品价值的劳动是相同的人类劳动,.是同一的人类劳动力的耗费。.

因此,.商品的价值量不能由个别生产者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即个别劳动时间来决定,.而由生产该商品所必需的平均必要劳动时间,.即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个别劳动时间只能决定商品的个别价值。.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商品价值的大小,.即价值量,.是由生产这种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所以,.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这种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决定的,.社会上有许多商品生产者,.他们生产同一种商品,.各自耗费的劳动时间,.即个别劳动时间是不同的。.而商品则是一个“天生的平等派”,.它不管个别生产者耗费的劳动时间多么不同,.在市场上出卖时,.同样的商品只能卖同样的价钱,.即同样的商品,.价值量相同。.因此,.决定商品价值量的劳动时间,.不是个别劳动时间,.而是指生产这种商品平均耗费的劳动时间,.即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原理表明,.生产单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多,.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大;反之,.就越小。.

 

4、有人认为,.在信息社会里,.价值的增长不是通过劳动,.而是通过知识实现的,.应当用知识价值论取代劳动价值论。.试用所学原理对该观点进行评析。.

【答案要点】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认识,.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到来,.我们该如何看待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有的学者认为马克思不重视脑力劳动,.认为马克思所说的劳动指的就是体力劳动。.因而在知识经济到来的时候他们提出:商品中所含的体力劳动的成分越来越少了,.因而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也不再适用了,.商品价值应该从由劳动和劳动时间决定变为由“知识含量”决定、由知识来计量。.事实上,.马克思从来就没有忽略过脑力劳动。.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清楚地论述到:“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体力和智力的总和”,.也就是说,.无论是生产何种商品,.都是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生产的,.只不过是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所占的比例不同罢了。.由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是体力劳动居于主体地位的时代,.因而《资本论》中更多的是以体力劳动为例来分析。.而现在脑力劳动取代了体力劳动的主导地位,.出现了“无人工厂”、“生产自动化”,.体力劳动的作用逐渐被人们所忽略了。.对于这种生产方式,.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也有提及:“劳动表现为不再像以前那样被包括在生产过程中,.相反地,.表现为人以生产过程的监督者和调节者的身份同生产过程本身发生关系。.这里已经不再是工人把改变了形态的自然物作为中间环节放在自己和对象之间;而是工人把由他改变为工业过程的自然过程作为媒介放在自己和被他支配的无机自然界之间。.工人不再是生产过程的主要当事者,.而是站在生产过程的旁边。.”在这里马克思清楚地意识到了生产率的发展将使得体力劳动的主体地位会逐渐被脑力劳动所替代(但是由于历史的局限性马克思不可能详细地阐述这一现象),.但是这并不代表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论断不再适用,.马克思所说的劳动从始到终都包括了脑力劳动。.归根到底机器也是由劳动者劳动创造的;科技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但是这也是科技工作者大量脑力劳动的结晶。.此外,.如果不通过劳动将科技成果运用到生产中,.科技的发展也不会对生产做出太大的贡献。.因此,.产品的剧增并无法否定劳动价值论的科学性,.在知识经济的新形势下,.劳动价值论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商品的价值仍然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原理是不变的,.只不过这种劳动具有高效性、高能性和高质性等新的特点。.需要指出的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劳动不再仅仅是指体力劳动还应该包括脑力劳动,.而且脑力劳动正逐渐取代体力劳动的主体地位。.因此上述的抽象劳动应该包括更高层次的脑力劳动,.即技术创新、知识应用、理论研究和企业管理等类型的脑力劳动。.

 

5、如何理解“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的特殊性和一般性是什么?..

【答案要点】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它体现着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劳动力商品具有独特的使用价值,.它不仅能创造价值,.而且能创造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劳动力商品的这种特殊的使用价值对货币转化为资本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资本家使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相结合,.开始资本主义生产过程。.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在生产过程中,.雇佣工人的劳动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必要劳动时间,.用以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另一部分是剩余劳动时间,.无偿地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因此,.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

资本家的资本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转变为生产资料,.另一部分转变为劳动力。.它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作用不同,.用于购买生产资料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转移到新产品中去了,.叫不变资本;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通过雇佣工人的劳动,.不仅再生产出劳动力的价值,.而且生产出剩余价值,.价值量发生了变化,.实现了增殖,.叫可变资本。.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进一步揭露了剩余价值不是由全部资本创造的,.而是由可变资本创造的,.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惟一源泉。.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为正确考察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表明剥削程度的是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比率。.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剩余价值率逐渐提高。.

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的这种职能只有在不断的运动中才能实现。.资本的运动过程,.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它表现为单个资本的循环和周转,.以及社会资本的再生产。.在资本的运动过程中,.只有产业资本才能发生价值增殖。.产业资本是指按资本主义方式经营的一切生产部门的资本,.包括工业、农业、建筑业等各个物质生产部门的资本。.产业资本在它的循环运动过程中,.依次经过购买、生产、售卖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货币资本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转化为生产资本,.为剩余价值的生产准备好条件。.第二阶段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以资本主义方式相结合,.生产资本转化为商品资本,.发生价值增殖,.生产出剩余价值,.这是具有决定意义的阶段。.第三阶段商品资本转化为货币资本,.实现生产过程中创造的剩余价值,.完成产业资本的一次循环。.可见,.资本的循环过程是流通和生产的统一。.在资本的循环过程中,.生产过程起着决定性作用,.因为价值和剩余价值是通过生产过程创造出来的,.流通过程只发生资本的形态变化,.并不引起价值增殖。.但是,.资本的循环也不能离开流通过程,.否则,.产业资本家既无法购买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也无法实现包含在商品中的价值和剩余价值。.同时,.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彼此是紧密衔接、互相联系的。.产业资本家为了不断地获取剩余价值,.必须把他的全部资本按一定比例分为三个部分,.分别处在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形态上,.使三种职能资本形式在空间上同时并存(并存性),.在时间上相继进行转化(继起性),.资本的循环才能正常进行。.因此,.产业资本的循环又是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的循环是永不停息的过程,.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也是永不停止的。.

资本的特殊性和一般性是什么?..

    众所周知,.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是把资本作为资本主义特有的经济范畴来研究的,.因而揭示了资本的本质是资本对雇佣劳动的剥削,.而从辩证的观点看,.任何事物都是特殊性与一般性的统一,.资本也不例外。.事实上,.马克思在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同时,.也考察了“生产一般”和“资本一般”的问题。.他指出:“生产一般”是指“生产的一切时代有某些共同标志,.共同规定。.生产一般是一个抽象,.但是只要它真正把共同点提出来,.定下来,.免得我们重复,.它就是一个合理的抽象。.”正因为如此,.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也论述了商品生产、商品流通、社会分工、 信用和证券等与社会生产相关的一般性原理。.同样,.马克思也对“资本一般”作了研究。.他说:“资本一般,.这是每一种资本作为资本所共有的规定,.或者说是使任何一定量的价值成为资本的那种规定。.”这种“资本一般”,.简单概括就是资本是在其循环运动中实现价值增殖的价值。.从这一含义出发,.马克思将早已存在的高利贷资本和商人资本看作是“洪水期前的资本形式,.它在资本主义生产方产方式以前很早已经产生,.并且出现在极不相同的社会经济形态中”。.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都存在着资本这个事实证明,.资本作为市场经济的一般范畴,.也是一般性和特殊性的统一体。.所谓资本一般,.就是一切资本所共有的、本质的规定性。.这种规定性就是资本能够在运动中保存自己并实现自我增殖的属性。.任何资本,.只要它不能实现价值增殖,.也就丧失了作为资本的资格,.只能是一般的货币了;而任何货币只要在运动中实现了价值增殖,.也就会摇身一变而成为资本了。.

资本作为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的一般属性,.主要表现在:第一,.资本的价值性,.即资本首先必须是一种价值物,.代表着一定的价值;第二,.资本的垫支性,.生产者为了取得剩余价值,.必须预先垫付一定的货币资本。.比如货币所有者必须先拿出一定量的货币购买劳动力、生产资料等;第三,.资本的运动性,.资本所以能增殖,.能带来剩余价值,.关键是它处在无休止的运动中,.不断地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资本无休止的运动是资本取得增殖的必要前提和条件,.一旦资本停止运动,.资本将不能增殖,.也就失去了资本的功能;第四,.资本的增殖性,.资本是一种自行增殖的价值,.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这是货币所有者之所以要将货币转化为资本的根本目的所在。.

    与资本一般相对应的是资本的特殊。.资本作为一个社会范畴和经济学范畴,.是不可能脱离开一定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生产而单独存在的,.因此它总是要表现为各种具体的形态,.所以资本的特殊,.就是各种“现实的资本”,.是采取了不同形式、并在特定生产方式下运行的资本。.我们在理解资本的特殊时,.可以从下面两个角度进行:一是从资本运动过程的具体形式看,.任何资本都要采取各种不同的具体形式,.如生产的准备阶段,.采取货币资本的形式,.在流通阶段采取商业资本形式等;二是从资本体现的生产关系看,.资本虽然不是某一种社会制度所特有的现象,.在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都存在,.但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它往往体现出不同性质的生产关系,.并且为其服务。.这与只反映资本是能够带来增殖的资本一般而言,.又是一种特殊。.

按照马克思的观点,.私人资本是带来私人剩余价值的价值,.是资本主义制度的特殊产物。.在以往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中,.社会主义部分见不到资本的概念,.是以资金、资产,.甚至资本金等概念取代。.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进程的深入,.人们越来越感到不承认资本概念,.会在市场经济生活中遇到许多障碍。.如在合资企业中,.外方投资称资本,.中方出资叫资金。.在财务账上,.资金、资本也无从区分。.由此,.近年来,.提出公有制条件下资本的属性问题,.并将资本这一概念宽泛化。.在中国共产党十五大报告中,.第一次提出了“公有资本”的概~念,.指出在股份制经济中“国家和集体控股,.具有明显的公有性,.有利于扩大公有资本的支配范围,.增强公有制的主体作用”。.这里所说的“公有资本”,.指的就是国有财产和集体财产,.其功能是实现价值的增殖。.但其本质已不再是资本家剥削雇佣劳动的工具,.而是代表着劳动人民的共同利益。.

 资本是历史的产物,.具体说是商品经济社会的产物,.是人类发展阶段史上完全不同的社会形态所共有的。.但资本与不同社会经济制度结合在一起;表现为不同的社会属性,.这体现资本的特殊性质。.如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是与生产资料私人所有结合在一起的,.其性质就是能带来私人剩余价值的价值,.体现了资本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私人资本及其带来的剩余价值属于资本家所有。.所以马克思说:“资本也是一种社会生产关系。.这是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资产阶级社会的生产关系。.”(选集1363页)

 

6、为什么说资本要实现连续循环,.资本的不同职能形式的循环必须在空间上并存,.在时间上继起?..

【答案要点】产业资本只有在不断运动中才能实现价值增值。.为了不断地获得剩余价值,.产业资本不能经过一次循环之后终止自己的运动,.而必须把这种循环运动不停顿地进行下去。.因此,.产业资本循环就是一个无止境的周而复始的运动过程。.产业资本在不断循环的过程中,.它的每一种职能形式都要经过循环的三个阶段,.进行循环运动,.才能实现价值的增值。.要保持资本运动的连续性,.就必须使产业资本满足两个条件。.

(1)空间上并存性。.指资本所有者必须按照一定比例把资本分成三个部分,.使其同时并存于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形式上。.如果全部资本都处在生产资本形态上,.流通过程就会中断;如果全部资本都处在货币资本和商品资本形态上,.生产过程就会中断。.无论流通过程还是生产过程的中断,.都会造成资本运动过程的中断,.而运动一停止,.也就停止了价值的增值。.

(2)时间上继起性。.指资本必须相继地通过循环的三个阶段,.即货币资本要不断转化为生产资本,.再转化为商品资本,.最后回到货币资本形式上;生产资本要不断转化为商品资本,.再转化为货币资本,.最后又回到生产资本形式上;商品资本要不断转化为货币资本,.再转化为生产资本,.最后又回到商品资本形式上来。.如果其中有一个阶段中断,.资本循环就不能顺利进行下去。.这样三种资本形态都依次经过三个阶段并依次相继转化,.就能保证购买、生产和售卖每一个阶段上,.随时都有相应的资本在执行职能,.从而使资本循环不至于中断。. 资本在空间上并存与时间上继起是互为前提、互为条件。.

 

7、收集历史的和现实的事实说明,.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矛盾的集中体现。.

【答案要点】( 事实略)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产物 经济危机,.又称“经济恐慌”。.通常指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周期性爆发的社会经济的大混乱。.生产相对过剩是这种经济危机的基本特征。.就生活资料来说,.是相对于劳动群众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说的。.生产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社会所特有的现象。.在资本主义以前的各个社会里,.由于各种原因,.也曾出现过社会经济的极大恐慌和混乱,.但那是一种生产严重不足的危机,.而不是生产过剩的危机。.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产物。.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有两种表现形式直接导致经济危机的爆发:(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表现为“个别工厂中的生产的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的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对立。.”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社会化的大生产使各企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相互联系空前地加强了,.整个社会生产结成一个统一的有机体。.这种社会化的大生产要求按照社会的需要而由社会统一管理生产。.但是,.由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占有形式的存在,.生产过程由资本家私人管理,.这就把整个社会生产的联系割裂开来,.各个企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由一个企业的资本家决定。.整个社会生产处于无计划、无政府状态。.个别企业生产是有计划有组织的。.上述情况使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比例关系失调,.特别是生产和需要的比例关系失调,.这种比例失调以尖锐的形式爆发出来,.就表现为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还表现为资本主义生产能力的巨大增长和千百万劳动群众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资本家为了追逐高额利润,.不断改进技术和扩大生产规模,.产品越来越多。.但由于资本家的残酷剥削,.工人的购买力相对缩小。.这一矛盾是产生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的直接原因。.马克思指出:“一切真正的危机的最根本的原因,.总不外乎群众的贫困和他们的有限的消费,.资本主义生产却不顾这种情况而力图发展生产力”。.经济危机造成社会生产力的巨大破坏,.表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同社会化的生产力之间存在着对抗性的矛盾。.

 

8、为什么说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本质上是资产阶级对民众进行政治统治的手段?..

【答案要点】第一,.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统治是通过具体的政治制度实现的。.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包括资本主义的民主与法制、政权组织形式、选举制度、政党制度等。.

第二,.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是在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主义、维护自身利益和巩固自己的政治统治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发展和完善起来的,.是资产阶级革命最重要的政治成果。.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在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中曾经起过重要的进步作用。.

第三,.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本质上是资产阶级进行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的手段和方式,.是为资产阶级专政服务的,.因此它不可避免地有其历史的和阶级的局限性。.其实质只能是一种十分有限的、具有欺骗性的、虚伪的、服务于资产阶级专政的民主。.

 

9、为什么说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维护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思想工具?..

【答案要点】第一,.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在资本主义国家中占统治地位的、反映了作为统治阶级的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的各种思想理论和观念的总和。.在资本主义国家中占统治地位的政治、经济、法律、哲学、伦理、历史、文学、宗教等大多数人文社会科学的理论、学说或意识形式都属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范畴。.

第二,.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作为资本主义社会的观念(或思想)上层建筑,.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的反映,.也是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建立的直接理论依据。.所以,.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直接或间接地反映社会的经济及政治特点,.体现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从思想上维护资本主义制度,.本质上是资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的集中体现。.

第三,.当今西方一些学者借全球化之机宣扬“意识形态终结论”、“后意识形态时代”等等论调,.是没有根据的,.是违背客观历史事实的。.我们不能失去警觉。.要在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广泛吸收资本主义国家科学文化优秀成果的同时,.坚决抵制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侵蚀,.捍卫马克思主义的思想阵地。.

 

10、我们对待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应该运用怎样的方法去认识它们?..

【答案要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是资产阶级为实现其阶级专政而采取的统治方式和方法的总和。.其基本内容包括资本主义民主和法制、选举制度、议会制度和政党制度。.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本质特征体现在几个方面:第一,.资产阶级共和国取代中世纪的专制统治,.民权代替君权,.分权代替集权,.无疑是历史的进步,.是人类文明史上国家制度方面的重要创新。.第二,.资产阶级积累了丰富的管理国家经验,.这反映出它们的政治体制包含着相当丰富的政治管理技术。.第三,.资产阶级民主制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和固有的内在矛盾。.资产阶级革命虽然彻底消灭了封建的政治特权,.倡导公民在政治上平等,.但并没有摧毁经济领域的不平等关系,.反而以私有财产为前提,.资产阶级的力量全部取决于金钱,.金钱政治成为西方民主政治的基本特性。.

对于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应该坚持辩证批判的态度和方法,.由于人民群众的长期斗争以及资产阶级在长期的政治统治中积累了不少经验,.其政治制度中具有一些符合政治和社会管理的规律内容,.对此,.我们可以加以借鉴。.但是,.由于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本质上是为资产阶级利益服务的,.是服从于资产阶级进行统治和压迫需要的政治工具。.因此,.我们应该进行分析、批判,.要深刻认识其作为资历产阶级政治统治工具的阶级本质。.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是个人主义。.这种意识形态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物,.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下,.由独立主体的自由劳动者从事社会生产,.形成了以个人为本位的社会结构模式,.必然产生资本主义社会所特有的个人本位主义,.即个人主义的价值观和道德原则。.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的特征体现在几个方面:第一,.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以历史唯心主义为哲学基础的,.作为理论基础的自然主义的人性论,.把人只看作自然人,.并以此为出发点论证人的追求和向往,.脱离了社会经济关系,.这就使它陷入抽象的人性论,.具有超阶级、超时代的假相,.决定了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非科学性。.第二,.任何类型的社会意识形态,.都是一定经济基础的社会反映,.上层建筑服务于经济基础。.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以私有制为基础,.以保障私有财产不可侵犯为目的的,.是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发展的必然产物,.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是为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服务的,.而资本主义国家却在其宪法中宣布了人民主权原则,.确认自由、平等原则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把这种为资产阶级统治服务的意识形态粉饰成全民的民主意识,.这就必然使其带有虚伪性和欺骗性。.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在封建社会内孕育、发展起来的。.它冲破封建专制主义和等级秩序,.提倡自由、平等、博爱、民主和人权,.把人类从人身依附关系和宗教神学的禁锢中解放出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人的能力和社会交往的发展。.进入垄断资本主义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进一步反对垄断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人的个性的丧失、自由的被剥夺,.要求恢复人的本质和尊严,.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当代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普遍利益和共同理想,.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性。.

但是,.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以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以金钱为本位,.以追求无限利润为中心,.为资本增殖和资本统治服务的意识形态。.受历史和阶级的局限,.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把人从封建王权和上帝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的同时,.又使人陷入了资本和利润的统治中。.

当代资本主义大肆宣扬个人主义,.崇尚通过奋斗实现个人成功与幸福的价值取向,.这种价值取向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以个人主义不受拘束的过度膨胀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表现为利己主义、享乐主义的膨胀和盛行,.从而导致人们在精神状态上消极、颓废,.在思想道德上空虚、败坏。.  

个人主义使弱肉强食、生存竞争成为人们的共识,.任何个人的发展,.都必须靠把别人视为敌人的自我奋斗,.否则就是自己被他人淘汰和吞食,.它使人们信奉人对人是狼的信条,.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无情;而与竞争和个人主义相联系的利润动机,.使个人腐化堕落,.甚至在长远决策中成为诱使人们把非常狭隘的个人利益,.置于公共利益之上。.

因此,.对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我们应该坚持批判借鉴、洋为中用的原则,.剔除其思想糟粕,.吸收反映现代社会生活普遍规律和广大劳动人民的权利要求方面的思想精华。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