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公共伦理的基本原则的涵义及具体内容
是公共伦理准则体系中在高层次的道德准则,即各种准则的最基本的指导原则。它既指明公共伦理行为的总方向,具有广泛的指导性和约束力,贯穿于公共伦理体系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它又是公共伦理准则体系中公共利益最集中的反映。
(1)为人民服务的原则
A、服务的对象具有确切的含义;
道德含义:职业特征,是职业道德的基本准则;
政治含义:是政治伦理准则,是党先进性要求,是党历来主张和实践的基本准则.
B、在公共伦理的研究和实践中,为人民服务体现在政府体制、管理运作、公务员行为中。
政府体制、管理运作
公务员的实践中:
a:服务的对象具有确切的含义
政治层面上:人民具有政治含义
社会层面上:为人民服务的伦理主体是人民群众和公民个人,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
b:为人民服务的性质不能发生改变;
c: 真正的服务精神必须以平等的意识为灵魂;
d:必须充分尊重人民的民主权利
(2)公正原则
(A)基本理解:公平、正义、公道
(B)意义、既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社会关系文明治理的标志,又是个人品质、为人处事的基本要求;因而具有制度属性和人品性的双重意义;是社会治理的最重要的道德原则,是公共管理的首要原则。
(C)对公共管理具有特殊的意义。
2、公共伦理的基本原则和公共伦理规范的关系
二者构成公共伦理的规范体系,在公共管理活动中具有不同地位和作用范围,他们相互作、相互联系,是公共伦理学研究首要内容;
公共伦理基本原则是公共伦理规范体系中最主要内容,是公共管理主体在道德活动中所依据的直接标准;
公共伦理规范是公共伦理原则的体现和具体化,具有一定变动性。
3、政府组织伦理的内涵及必要性
政府组织伦理不仅包括作为社会行为基本规范伦理的一般规定性,而且还由于政府组织所固有的特殊性质和地位,决定了必定要在伦理上有自己特殊的要求和内在的规定性。
必要性:
(1)政府的权力(对权力进行道德规范)
(2)影响力
(3)伦理基础和依据
4、政府组织伦理与个人伦理的区别
(1)主体不同:一为政府组织和组织的管理者,一为公民个人;
(2)影响不同:
(3)约束方式、依靠力量不同:内在的良知和舆论;内在的舆论、内心信念,外在的制度
(4)评价标准不同:实际功能和作用,是否为社会谋取切实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利益;主要看其行为选择及其结果是否符合一般的社会道德准则。
5、政府组织伦理的构成
政府能力:政府组织群体的能力,是政府在政治关系、行政过程和公共管理中体现出来的治理能力;主要体现在政府统治能力、经济调控能力和社会管理能力。在类型上包括政府组织的能力结构和管理者个体的能力结构。
管理者个体的能力结构:企业管理者的能力结构和党政干部的能力结构。
公共伦理学主要涉及政府组织群体的能力结构和党政干部的能力结构。
政府组织伦理:
A、观念要素,即行政伦理意识;
公共组织和成员在公共活动中必须遵循的价值观念
包括伦理准则意识、伦理责任意识和伦理目标意识。
伦理准则意识 是政府组织主体的原则立场和根本态度,通过对伦理主体的调控,达到由内及外的目的和理想,突出表现为主体的严格律己精神。
伦理责任意识 是政府主体如何看待政府组织的责、权、利及其与社会的关系,这是政府组织及其公务员行为的动力所在。
伦理目标意识 是对政府组织活动目标的伦理把握,避免迷失方向。
政府组织的伦理意识是完全“内化”的伦理境界。
B、实践伦理,就是以一定的伦理规范为指导的政府组织行为;
是通过政策或制度表现出来的对社会公众的行为规范或要求。含义:
(a)维护公共活动正常运行所需的伦理规范(由政府设计、制定和推广)。
(b)对于政府设计倡导的伦理规范,除舆论等软手段外,还要为其设定政策等硬约束手段,使这些伦理规范真正成为公众在这一公共领域中普遍的行为方式。
C、角色伦理,观念与实践的结合要素,指社会的政府组织伦理调节和 导向(伦理评价和教育)活动
角色伦理 相对于社会伦理而言,是管理者个人在角色担任中应有的行为准则和伦理规范。实现角色伦理必须具备两方面的基础(a)角色行为的行政良心:责任感和自我评价的能力(b)实现角色功能的能力:公务员胜任角色所必须具备的能力
6、政府组织的伦理功能
(1)导向功能:对公众行为的导向(鼓励或抑制)作用。
(A)内容具有公共性和示范性
(B)行为具有公共性
导向前提: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2)规范功能:通过公共伦理规范限定政府组织的活动范围、行为模式、使政府组织的管理的全过程程序化、规范化。
(3)凝聚功能:政府组织及其成员通过遵守公共伦理规范使公民对政府组织产生认同和拥护,是获取民心和民意的重要手段
(4)选择功能:政府组织在一定的伦理意识的支配下,以社会或公众的利益为标准,在不同的价值准则或善恶之间做出自觉、自主、自控的抉择,是对政府组织的行为动机、意图、目的和行为方式、过程、结果的选择。
7、公共伦理客体的特性
(1)服务的对象性:是公共伦理主体进行公共事务管理、实施服务的对象,应当把服务的对象性作为自己的职责义务。
(2)社会性(服务对象、权力来源)
(3)从属性(从属一定公共伦理主体,原因:政府不仅是公共权力的代表,而且是制度安排中占有和调配公共资源的主体)
(4)独立性(目标,相对独立的实体)
(5)系统性(形式上、内容上)
(6)补充性
8、公共伦理主体与客体的关系的基本特征
(1)角色共生体。
A:系统内不可缺少,共生共济,相辅相成;
B:角色各自的权利与义务关系是确定的。
(2)利益共同体
公共伦理主体代表公共伦理客体施政,是公共利益的服务者和生产者。
(3)矛盾与协作的关系
公共伦理主体与公共伦理客体必须同舟共济,同时又各自有自己的利益安排和责任要求,在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地方利益与国家利益、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乃至冲突。两者在矛盾乃至冲突完成各自的使命,所以,两者是矛盾与协作的关系
9、内部约束机制的必要性(外部约束机制的缺陷)
(1)时间上:不能控制生活的隐私部分,不能时刻监督公共管理者
(2)范围上:只能触及外部的行为
(3)成本上:外部控制成本高昂
(4)官员质量上:不能培育出高尚的公共管理者
结论:伦理和道德不能完全解决公共管理领域中很多的问题,但它可以提供单靠外部控制所不能达到的效果:即内在取向的改变,改变人的心态乃至心灵
10、利益是道德基础的原因
(1)利益(物质与精神)具有普遍性与客观性
物质利益具有客观性,精神利益也具有客观性
A:精神活动具有自身的客观规律和过程,精神产品和人的精神生产的产物,总体现为一定的物质形式。
B:精神利益的实现离不开一定的物质手段
C:精神利益的实现涉及他人和社会利益,从而评价的尺度不以个人意志而转移。
(2)利益本身不具有道德性(不具备善与恶的属性),道德是人处理利益关系中的体现
11、公共利益的属性
(1)公共性即不同的个人和共同体对公共利益的消费并不互相排斥,某个人对公共利益(物品)的消费,因为不时私人的、特定的、部分人的利益,他人也可以消费。
(公共性隐含被瓜分、占有的可能,惟有政府组织)
(2)共享性(具有共享性的公共利益,不能被社会所享用和消费,实质是对公共利益的损害,所以政府)
(3)多样化(物质、精神、区域等)
12、公共利益与共同利益的区别
公共利益是公众的、共同体的,以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表现出来的利益。与个人利益相对但不同于共同利益。
共同利益与人们相互结合的共同体有关,因共同体的大小规模和人员多少及社会分布数量不同而有相应的共同体归属,不同的共同体有不同的利益,相互之间不一定相同,不完全具有公共利益的属性。
13、个人利益基本属性
是个人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精神各方面需求的总和,是相对于公共利益的个人的利益。
(1)主体性(主观性),特定个人人明确意识到的利益(局限性、片面性)
(2)个人独享性
特定的、单个人的利益
个人受益性:有的情况下,是公共利益潜在的威胁。正当性与不正当性的标准
(3)层次性;(4)多样性
14、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辩证统一的内容
(1)两者统一
A:公共利益对于个人利益而言,不是虚幻的,是个人的公共利益
B:个人利益对公共利益的依赖性。即个人的利益不是脱离公共利益的纯粹的个人利益,而是公共的个人利益。
结论:社会的和谐,在于两种利益的共生。
(2)辩证统一
公共利益是个人利益的总和和载体,应当是个人利益最集中、最权威、最现实、最直接的代表,但决不是代表各种简单相加的个人利益。
(3)个人利益作为构成公共利益的因子,又必须是积极活跃的、健康的,惟有如此,公共利益才能体现出与个人利益的根本一致性
个人利益要成为正当的,必须向公共利益负责,另一方面,公共利益要成为真正的公共利益,也必须向个人利益负责,切实把正当的个人利益看做是公共利益的组成部分。
个人主义(利己主义);虚幻的公共利益,进一步异化为专制主义、极权主义
(4)辩证统一的基础是公共利益
公共利益具有根本性、长远性,因而更重要。
15、制度伦理的含义
1)制度中的伦理,强调的是制度的道德性。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法律制度等不是直接的伦理规范,但人们设立这些制度时所依据的往往是特定的伦理规则和一定的道德要求。从制度安排上看,制度的设立是以一定的道德为前提的,道德为制度提供伦理支持。
制度的道德性的体现:主要不是通过这个制度下的个体道德体现出来,而是要通过制度的合理性、正当性体现出来,不同于制度中人的道德。如果制度安排不合理,甚至不道德,个人的道德行为就不可能起到多大作用。
2)道德的制度化,核心是道德立法。
16、制度安排的伦理评价标准
(1)正义原则
正义既是一种社会理想或社会意识,又是一种现实的制度安排和制度选择的合理状态。
正义是公共伦理的首要原则,一项正义的制度安排就是使其最大限度实现社会的公共利益,即社会的公平、公正、合理
罗尔丝正义两原则
一是平等自由原则:每个人对于所有人所拥有的最广泛平等的基本自由体系相溶的类似自由体系都应有一种平等的权利;
二是社会的和经济的不平等应是:A:在与正义原则一致情况下适合于最少受惠者的最大利益;B:机会平等的条件下职务和地位向所有人开放。第二原则具体包括:差等原则和机会的平等原则
部分被称为差等原则:即在不平等条件下如何做到平等。
部分被称为机会的平等原则:即给所有基本具备平等条件的人以平等的竞争机会。
罗尔丝正义两原则关系:第一原则优于第二原则
第二原则中,机会均等原则优于差等原则
正义原则的要求:正义作为公共伦理首要原则和制度安排要与社会基本结构及制度的权利和义务的分配相联系。
(2)效率原则
物质基础:(技术效率、生产效率)
道德基础
17、制度公正的基本内容
(1)涵义:以权利和义务关系为核心的人们相互关系的合理状态。制度公正既是一种秩序,又是社会理想或社会意识。
公民间在平等的基本自由权利基础上的权利、义务、责任的统一,是制度公正的基本内容。
(2)制度公正的前提:制度认同
(3)制度认同隐含道德认同,道德认同是制度认同的基础
(4)制度公正的落脚点:利益分配的公正
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分配公正:既要追求共同富裕,又不能搞平均主义;既要创造人人平等的机会,又要给弱势群体一定的补偿;既要承认利益差别,有要求差别必须合理即差补原则。
差补原则的涵义:对那些因各种自然的、历史的、偶然的因素而造成的天赋资质或条件基础差的社会成员,给予特殊的照顾,以排除他们事实上的不平等的起点和障碍,创造出一种社会的平等。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分配公正的层次
A:按劳分配为主,其他分配形式并存的初次分配(承认利益差别,强调效率)
B:以防止社会两级分化,实现共同富裕为目的的利益再分配。
18、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效率的制度安排要求
A:使所有社会成员的生活质量逐步提高,能够发展社会生产力
B:必须是公平合理的
C:通过组织结构的科学化是效率成为政府和社会组织的基本价值。
政府的效率构成:社会管理效率、政府行政运行效率
19、行政权力的特点
(1)服务性 (2)社会性 (3)政治性
(4)约束性 (5)独立性 (6)综合性
(7)功用性
20、行政权力评价的尺度构成
(1)客体尺度
作为行政权力的客体,总是力求把行政权力的实践活动纳入到自身的需求之中,要求行政主体尽可能满足自己正当的需求,这是行政权力评价的客体尺度。这种客体尺度是以满足行政权力的对象为特征的,这也是行政权力应有的价值。
(2)主体尺度
作为行政权力主体的组织者和管理者,是否正确认识行政权力本身的价值和意义,并以这种权力为自己还是为社会服务,是创造性满足行政权力对象的要求,还是妨碍和阻止行政权力对象的正确要求,是是否正确行使行政权力的标志。
21、我国历史上法治思想的主要内容
(1)立法与守法
A:韩非子:以法统治国家,以权势统御属下,采用任用贤才,富国强兵的政策。主张君主要在法律的范围内行事,不可“释法用私”,不可“释法术任心治”
B:法家还从哲理上分析了社会发展的趋势,认为历史是发展的、进化的,“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法要适合时代要求,适时变革
(2)以法治吏
A:夏朝就有关于吏治的律条
B:李悝制定的《法经》对惩治官吏极为重视,规定对经济及腐败犯罪,施以刑杀、诛族、没收家产等,将相也不能免。
C:秦朝。秦律有很多保障吏治的内容。如规定,以执法情形作为考核官吏的标准;玩忽职守,必须承担责任;挪用公款与盗窃者;作奸犯犯科者,除相应的惩罚外,一律撤职等。
D:汉刘邦:虽然奉行“修养生息‘的政策,但对官吏不予宽恕。
(3)加强和完善法制。
A:唐:《唐律》502条中近半涉及职务犯罪,其中,对惩治腐败更是做了详细的规定,重视根据不同的情节定刑量罪,显示了我国古代的刑法日益科学化。如对贿赂犯罪分为受贿为情、受所监临财务、受旧属财务、因官挟势令索财务等,处罚各不相同,标志对贪官惩治日益完善
B;宋朝:以忠厚立国,对官吏的处罚皆从轻,惟对贪官最严格,太祖还规定,禁止官吏经商。
(4)严格执法。
历史步入封建社会晚期,吏治问题更加突出,也更为统治者所关注
A:朱元章本着吏致精神,亲自主持制定《大明律》,其中详尽规定了惩治贪官的律条,对官吏贪贿行为做了详细的分类,打破了汗唐以来“刑不上大夫”的等级特权。对官吏实行“重罪加重”的刑罚原则,处刑比一般老百姓还要重。
B:清朝开国皇帝对吏治也非常重视。
22、我国历史上德治思想是主要内容
(1)将德治与国家安危相联系,高度重视德治的作用与意义。
孔:“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礼记》 “大同”天下思想: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不是
孟:“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董仲舒:以德为国者,固于胶漆”
司马迁:“国君强大,有德乃昌;弱小,饰诈者亡。太上修德,其次修政,其次修救,正下无之。”提出了恩威并施。仁民爱物,礼行臣下的治国主张。
(2)公私分明,公忠是德治的核心原则
A:关于“公”
《尚书》“以公灭私,民其允怀”
《管子》“私者,乱天下者也”
韩非子:为政之道“必明于公私之分,明法制、去私恩。私义行则乱,公义行则治,固公私有分”
B:关于“忠”,有3层意思
一是忠于国家(“忠为报国”)
二是忠于国君(“臣事君以忠”)
三是忠于百姓(“上思利民,忠也。”)
(3)德治即爱民和施行仁政。
A:西周:就有“惠民”、“保民”的思想,第一个提出敬德思想的人(周公)。敬德,即明德,首先是对民宽厚,达到“惠民”、“保民”,其次是慎罚,用刑要适当。
敬德思想反映对人作为劳动力价值的重视。
B:孔 孔子的仁学思想是从周公的敬德思想演变而来的(水与舟)
C:朱熹:“天下之务,莫大于恤民,而恤民之本,在人君正心术以立纲纪
D:张养浩“爱民恤民,勤本富民”
E:唐甄:”立国之道无他,惟在富民,自古未有国贫而可以为国者“
古人的民本思想,揭示了行政权力的价值指向和本质属性。
(4)君臣关系等级化、伦理化,以政治秩序制导家庭关系和其他社会关系,是社会关系有序化、道德化。
A:传统道德君为臣纲,引伸到家庭关系中,父为子钢,夫为妻纲
B:韩非子: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
C:孟提出处理人伦关系的原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D:董忡舒:三纲五常
三纲五常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宗法统治和均权专制秩序得到了伦理的总结,人伦关系的义务绝对化了。表明君权(政权)、族权(父权)和父权成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王道,是封建社会的政治原则和伦理原则。与人人平等的价值原则是相对立的
(5)将德治与官德相联系,以榜样的力量来感化人心,突出德治
A:孔子把庄重、宽厚、诚信、勤敏、慈惠作为官德的规范
B:王安石:官德重在修养,“修其心,治其身而后可以为政于天下”
C:张样浩:修身将气节,要做一个好官,必须自律从严,做到“人所趋者不敢趋,人所乐者不敢乐,人所私者不敢私”,“竭忠吐诚,尽其职守”
D:王夫之:为管者要:“生可损,国可亡,而志不可夺”
23、腐败的含义及其特征
(1)含义:是权力主体滥用手中的权力,牟取私利,导致公共利益遭到损害的行径(和现象)
(2)腐败的特征:
A:从权力主体的产生看,腐败的主体是权力的主体。
权力主体的内在矛盾性:
一是权力为公众主体所所有,理应有公众来行使(成本、责任、效能等)
二是权力由个人来掌握,能落实责任,降低成本,实现效能,但
历史的选择:由个人或组织来掌握
腐败的类型:集体腐败、个人腐败
集体腐败:是多人或团体合伙违法乱纪,牟取私利,导致公共利益遭到损害的行径(和现象)。主体不是个人,而是具有一定权力的个体构成的一定权力的组织。集体腐败具有组织化的特征
B:从权力与利益的关系来看,权力的行使及运作可以为个人或他人带来现实的好处和利益,行贿与受贿就是企图通过权力的运作而给权力的拥有者和权力的施于对象带来利益。
判断权力主体是否腐败的尺度:以权谋公(私)
C:公权私用,不受约束的权力是腐败的关键
D:从行为准则的角度看,腐败通常泛指一个职权的行使人违背准则的行为
E:从伦理角度看,腐败属于政治范畴,既便是经济上的腐败实质也是与权力有关的行为,是一种道德腐败。
24、腐败的主观原因
人性的本质并非天然属性,个人的趋利避害并非腐败的根源,伦理境界和道德自律的的缺失才是腐败的根源。
A:人的本能需求与动物的需求原本相似,本质的区别在于人的各种需求不仅在层次上比动物更为复杂,物质需要和非物质需要是主体的人所自觉意识到的需要,动物没这种意识能力,因而无法提升自己的需要。
B:人的需求在实现方式上是作为人的社会方式,与动物相比具有实质性区别。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社会财富的相对不足以及相应制度的规定的稀缺和欠缺,也就为权力主体利用手中的权力谋取私利提供了外在的可能性。
25、腐败的客观原因
A:权力缺乏制约(根本原因
B:监督机制不完善。问题:
监督机构被监督对象所领导,在设施、财政等方面受其制约;
公民参政无力,行政过程的公开性、民主性、透明度不够;
舆论监督缺乏客观性、公正性
C:人事体制不全;干部的选拔缺乏公开性,暗箱,缺乏有效监督;干部流动弊端
26、公共责任的基本特征
(1)公共责任是普遍的义务。公共责任在法律、法规、和伦理道德的约束下,表现为与普遍的伦理价值相一致的义务;
(2)就责任的主体来说,公共责任是公共组织及其内部成员的职责;
(3)公共责任是可以以外在力量为支持的约束方式。
27、公共管理者素质与普通素质的关系
(1)以普通素质为基础
(2)具有区别与普通素质的特点
(3)具有独特的素质结构和素质内容
28、公共管理者素质特点
(1)综合性:管理活动是决策、组织、协调、控制、指挥、沟通复杂过程。
(2)动态性:微观(个体):公共管理者自身素质的形成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没有天生的公共管理者。宏观:公共管理者是某一时代的公共管理者,其素质也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在内容和深度上也要相应变化。
(3)层次性:公共管理是一个系统,有不同层次领域和相应的指责,对不同层次和不同性质的公共管理者的素质有不同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