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ing

新世纪大学英语综合教程3课文翻译

张隆胜、杨虹 编 /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黑夜 上传

查看本书

4.如何变老

尽管文章的标题是“如何变老”,真正要谈的却是如何不老。在我这个年纪,讨论“如何不老”,着实更为重要。首要的一条忠告是,要慎重地选择祖先。虽然我的父母皆属早逝,但是考虑到我其他的祖先,我的选择尚好。我的外祖父在六十七岁风华正茂时早逝,这是事实,可我的外祖母,还有我的祖父、祖母,都活到了八十多岁。在那些与我血缘关系稍疏些的祖先中,我只发现有一位不长寿的,他死于一种当前罕见的病:被砍了头。我的一位曾祖母是吉本的朋友,活到九十二岁,其精神状态之好自始至终都让子孙们敬畏,一直到她撒手人寰的那天。我的外祖母,生养了十个孩子,

其中一个夭折,另外九个健康成长。此外,她还有过多次小产。她守寡之后,即刻投身于妇女的高等教育事业。她是格顿学院的创始人之一,为促使医疗事业向妇女敞开大门而不遗余力。她过去常讲这样的一个故事:她在意大利遇见一个满面哀伤的老绅士,便询问他为何如此忧伤,老绅士说刚刚和自己两个孙子道别。“天哪!”她叫道,“我有七十二个孙子孙女,如果和其中的一个分别一次就伤心一次,那我的生活岂不太凄惨了!”“非同寻常的母亲啊!”老绅士回答道。

但是,作为七十二子孙中的一员,我更喜欢她的这一处世秘诀。外祖母八十高龄后感到入睡有些困难,她便常常在半夜到凌晨三点这段时间阅读科普书籍。我想,她无暇顾及自己是否老了。我认为这就是保持年轻的秘诀。如果你拥有广泛的、自己钟爱的兴趣和活动,又能从中体会自己老当益壮,你就没有理由从那些只有在统计学中才有意义的数字上考虑生命已经度过多少春秋,更没有理由担忧自己的未来也许很短暂。

说到健康,我很少生病,因此无法提供有用的建议。我随心所欲地吃喝,不能清醒时就睡觉。我做任何事情都不是因为这些事情对健康有利。不过,我喜欢做的事情实际上大多都有益于健康。

就心理而言,老年人应慎防两种危险。其一就是过度地沉湎于过去。人不能活在记忆中,不能生活在因美好往昔的逝去而怅然若失中,也不能生活在缅怀已故朋友的哀痛中。人的心思必须放在未来上,想想可以有所作为的事情。这并非一件轻而易举的事:一个人经历的往事,渐渐变成一个沉重的包袱。人们很容易以为过去的情感比现在强烈,过去的头脑也比现在敏锐。倘若真的如此,我们就要忘却这个事实;如果忘却了这个事实,事实也许就不再是事实了。

另一种要提防的危险是:依恋年轻人,希望从他们的勃勃生机中汲取活力。当你的孩子已长大成人,他们就想过自己的生活;如果你仍像他们小时候那样关注他们,你很可能就成了他们的包袱。动物在下一代能够自食其力时就不再给予关注;人类因幼年时期较长而很难做到这一点。

孩子已长大成人,叮嘱他们不犯错误已经没有意义,因为他们不再相信你的话,再说错误是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

分。但是,如果你的兴趣无法摆脱个人感情的支配,你也许会发现,假如不关注子孙,生活就会空虚无望。在这种情况下,你必须意识到,虽然你仍可以给他们提供物质上的帮

助,比如给他们一笔零花钱或为他们编织毛线外套,但是你绝不能期望他们会乐意和你呆在一起。

有些老人因害怕死亡而烦恼。年轻人有这种感受是可以理解的。年轻人害怕在战场上牺牲,这情有可原。他们认

为,死亡会剥夺生活赋予的最美好的东西,这让他们深感痛苦。但是,饱尝人世酸甜苦辣的老者已挖掘自己的潜力、实现了自己的抱负,倘若再对死亡产生恐惧之心,未免有些可耻。

克服恐惧之心的最好的办法是 —— 至少我这样看 ——

开拓更广泛的、不局限于个人感情的兴趣,让包围自我的墙壁渐渐地消失,你的生活就渐渐融入人类的生活中。一个人的存在应该像一条河——初始为涓涓细流,裹在狭窄的岸间,在岩石的缝隙中、在呼啸的瀑布上奔泻。河床渐渐变宽,河岸逐渐隐退,水流平缓,河水没有明显的停滞,最终融入海洋的怀抱,毫无痛苦地结束了独立个体的存在。上了年纪的人,倘若能以这种态度看待人生,就不会因为害怕死亡而不安,因为他所喜爱的一切将继续存在。而且,当生命力衰竭之时,疲惫感油然而生,长眠的念头并非令人厌恶。我希望在尚能劳作之时告别人世,知道他人会将我未竟的事业继续下去,同时回想这一生有可能做的事情,都尽力而为了,由此可以满意地安息了。

 

低语艾滋

差不多三个多月前,在盐湖城召开的政党纲领听证会

上,我曾向共和党提出了请求,请求打破长期对艾滋病病毒和艾滋病问题保持的沉默。今晚,我来到这儿,要给这样的沉默作个了断。

我带来的是挑战的信息,而不是自鸣得意的信息。我需要的是大家的关注,而不需要大家的掌声。我从来也没有主动要求做一个艾滋病病毒的携带者。但是我相信,凡事都有好的一面。于是,我就站在众人的面前,站在国人的面前,心甘情愿。

艾滋病存在的现实残酷地摆在世人的面前。有20万美国人有的已经命丧黄泉,有的命悬一线;还有100万人已经染上了艾滋病。在世界范围内,在未来的几年里,将会出现4千万、6千万、乃至1万万个艾滋病感染的病例。

在这个选举年里,无论您此刻是在这宽敞的会议厅,还是在安静的家里,我都要请您明白:艾滋病病毒不是政治产物。它并不介意您是民主党人还是共和党人;它并不过问您是黑人还是白人,是男人还是女人,是同性恋还是异性恋,是青年人还是老年人。

今晚,我代表的是一个罹患艾滋病的社群。这个社群的成员来自美国社会的各个阶层,但都不是自愿加入的。尽管我是个白人,是个母亲,但我和一个正在费城医院和试管搏斗的黑皮肤的婴儿命运相连。尽管我是个女性,结婚时染上了艾滋病,同时也享受着家人温馨的支持,但我和一个孤独的同性恋男人命运相连;他正在家人厌弃的寒风下呵护着摇曳的生命烛火。

艾滋病的威胁并非遥不可及,相反,它的危险近在咫

尺。妇孺的染疾率正以最快的速度上升。艾滋病十年前还鲜为人知,可如今已是夺取美国年轻人生命的第三大元凶——不过,它屈居第三的位置也将不会为时多久。因为有别于其他疾病的是,艾滋病四处游荡。青少年不会因为自认为相爱而相互传染癌症或者心脏病。可艾滋病病毒却是另外一回事儿。无知、偏见和缄默使得我们助纣为虐,相互残杀。

我们或许会固守成见,但成见不能长久保护我们。因为艾滋病病毒发起进攻时只会问:你们是人吗?问得好!你们是人吗?因为艾滋病病毒的携带者并非变成了某种怪异的生物体,他们是人。他们并没有犯下遭此残酷待遇的罪行,不应该受到刻薄的对待。他们在被孤立、被遗弃当中没有获

益。他们每个人都是一名个体,他们不是祸害,不应该受到审判;他们不是受害者,不渴望大家的怜悯。他们是需要支持、值得同情的人。

我向国人发出的是“觉悟起来”的诉求。如果你们相信自己是安全的,那你们已身处危境了。当初不是因为我不是血友病患而没有危险,不是因我不是同性恋而没有危险,不是因我不吸毒而没有危险。

今晚,艾滋病病毒在一百多万美国家庭里正稳步地向艾滋病迈进,沿途丢弃的尽是年轻的尸骨——年轻的男人、年轻的女人,年轻的父母和年幼的孩童。在这些众多的家庭中就有我的家庭。如果艾滋病病毒果真不可避免地令我患上艾滋病,那么我的孩子将不可避免地成为孤儿。

我的家人一直给予我磐石般的支持。我84岁的父亲一直致力于上帝“医治万民”的事业,他不愿意接受自己无力医治女儿创伤的假定。我母亲拒绝放弃希望,午夜时分,她仍打来电话讲些令我捧腹的精彩笑话。姐妹、朋友、我的兄弟菲利普(今天是他的生日),他们都帮助我穿越了最艰难的地带。拥有这样一个家庭,我是幸福的,深深的、无比的幸

福。

但是,你们大家并非都如我这般幸福。你们是艾滋病病毒的携带者,但却没有勇气说出来;你们失去了心爱的人,但却没有勇气轻声说出“艾滋病”这个词。你们悄悄啜泣,独自悲伤。

我要告诉你们的是:应该感到羞愧的不是你们,而是我们大家!是我们容忍无知、抱有偏见!是我们教会你们害 怕!我们必须打破沉默,让你们在争取同情时感到心安理

得。我们有义务给孩子们寻求安全,但不是通过默默的排斥而应是积极的行动。

对那些哀伤着恐惧着罹患了艾滋病的数以百万计的人们,我想说:鼓起勇气,才能获得支援!

对数以百万计的健康人,我恳求你们放下偏见和政见,施以怜悯,制定明智的政策。

我要向所有的人高声疾呼:和我一起汲取历史教训吧,和我一起学习宽容吧。这样,我的孩子在我离去时才会有胆量说出“艾滋病”这个字眼儿,孩子的孩子以及你们的孩子也许就再也不必窃窃私语说出“艾滋病”这个字眼儿了。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