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ing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考试资料

高校联合编 /

SCuP 上传

查看本书

第三章: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

1、课程目标:根据教育宗旨和教育规律而提出的课程的具体价值和任务指标。

2、课程目标的取向

1.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

1)知识本位的价值取向,反映学科的价值,把人类文化遗产中最具学术性的知识看成课程中不可缺少的因素,学术系统性是课程的基本形式。

2)学生本位的价值取向,课程目标主要是反映课程促进个体成长的价值,如人本主义课程观就把情感与认知和学生行动的整合看成课程的核心。

3)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

2.课程目标的形式取向

美国课程论专家舒伯特认为课程目标的形式取向主要有四种类型:

普遍性目标,根据一定的哲学或伦理观、意识形态、社会政治需要,对课程进行总括性和原则性规范和指导的目标。含义比较模糊,有一定的随意性。

行为性目标,以设计课程行为结果的方式对课程进行规范与指导的目标,它指明了课程结束后学生自身所发生的行为变化。

行为性目标的基本特点是具体和可操作,也好评估。它的缺点是忽视情感意志的领域,枝解人类行为的整体性(高级神经的参与),有控制本位的倾向。

生成性目标(又称形成性目标、生长性目标或展开性目标);目标不是预定的,更关注过程。

表现性目标,是指每一个学生在具体的教育情境中的个性化表现,追求学生反应的多元性,而不是反应的同质性。表现性目标只为学生提供活动的领域,结果是开放而非预定的。

需要注意的,在实际课程目标撰写中,这几种形式可能出现在同一个课程目标中。即有的目标是普遍性的,有的是行为的,有的是生成的,而有的是表现性的。

3、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

1.学习者的需要  2.当代社会生活的需要  3.学科发展的需要

4、确定课程目标的基本环节

1.明确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   2.分析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

3.选择课程目标的基本取向     4.运用“需求评估模式”

5、课程内容:指各门学科中特定的事实、观点、原理和问题以及处理它们的方式,是一定知识、技能、技巧、思想、观点、信念、言语、行为、习惯的总和。

6、课程内容的不同取向

1.课程内容即教材或学科知识2.课程内容即当代社会生活经验3.课程内容即学习者的经验

7、课程内容选择的原则

1.注重基础性:这源于基础教育的地位和特征;基础性主要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贴近生活:这是体现课程内容的时代性,与社会有紧密联系

3.尊重学生经验:课程要为儿童理解和接受,课程就必须尊重儿童经验,把儿童从大人控制下解放出来。

4.强化价值观和道德教育

8、课程内容组织的要素

1)施瓦布把学习者、教师、教材和环境看作课程组织的四大要素2)古德莱特把课程的要素划分为范围、连续、序列、整合四个方面。3)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课程组织要素是:主题和概念、原理、技能、价值观等四个方面。

校本课程这一术语有多种理解。4)我们这里界定为:以校为本的、基于学校的实际情况、为了学校的发展、由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

9、课程内容组织的原则

1)正确把握课程内容组织的不同取向

学科取向、学生经验取向、社会问题取向以及混合取向,课程内容的组织原则应该是不一样的。

2)处理好垂直组织和水平组织的关系

泰勒提出要注意连续性、顺序性和整合性三个要点

3)处理好逻辑顺序和心理顺序的关系

4)处理好直线式与螺旋式关系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