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甲午战后帝国主义经济侵略的加深及其对中国经济命脉的控制(1895-1927)
一、试分析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对华经济侵略方式发生变化的原因。
1) 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资本输出成为主要侵略方式。
帝国主义国家银行资本和产业资本结合,形成金融资本。它们聚集了大量的货币资本,但是高额利润投资场所国内已经没有了,于是它们急于进行海外投资。
2) 设厂权、路矿权的攫取使投资侵略合法化。
《马关条约》首开日本在华设厂先例,根据片面最惠国待遇,所有国家都可以投资设厂。攫取路矿权也是列强可以利用中国的土地、矿产等资源,直接进行投资侵略。
3) 瓜分势力范围使之获得重要投资场所。
世界殖民地也已经瓜分殆尽,所以半殖民的中国成为了其瓜分的主要对象。
二、简述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经济的危害。
主要内容:
(1) 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和澎湖列岛。
(2) 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控制。
(3) 赔款二万万两,后又加上赎辽的3000万两。
(4) 增开沙市、重庆、苏州和杭州为通商口岸。
(5) 允许日本臣民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任便运入机器设备,从事各项工艺制造,产品可直接运销中国各地,并免征杂税。
危害:
(1) 助长了列强侵略中国和瓜分中国的野心,掀起了瓜分狂潮。
(2) 首开日本在华投资设厂的先例,由片面最惠国待遇,所有侵华国家都可以投资设厂。这就直接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同时,这条约规定也反映了帝国主义对中国输出资本的要求,而资本输出必然导致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和强租“租借地”。
(3) 四个通商口岸沙市,重庆,苏州,杭州的开辟,等于把中国最富庶的长江流域和江浙两省,向日本同时也向其他帝国主义开放,便于他们倾销商品,掠夺原料。
(4) 巨额赔款不仅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而且加剧了清政府的财政经济危机。为偿付赔款,清政府不得不大借外债,帝国主义国家则通过附有苛刻条件的贷款,进一步控制清政府,使清政府更加依附于帝国主义。
(5) 日本利用巨额赔款加快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帝国主义过渡。
a) 扩充军备
b) 币制改革(赔款作为货币改革准备金)
c) 设立一系列基金,比如灾害基金
d) 其他支出,比如侵略台湾和皇室费用。
总之,《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三、甲午以后帝国主义对华经济侵略的加深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后果如何?
1、攫取投资特权与划分势力范围
2、帝国主义对华资本输出及其控制中国财政经济命脉(形式:开设银行、 政治性贷款、争夺铁路权、投资权、投资开矿、投资设厂)
后果:中国民族危机加深,成为帝国主义的附庸。
四、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对华投资的主要方式是什么?有何特点?对中国经济有何影响
主要方式: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
特点:
(1) 投资主要来自对中国的掠夺。
原始资本来源:战争赔款;外资银行吸收华人存款;合资、股票和债券吸收华人资本;直接侵占土地、矿产,掠夺中国资源开办企业;对华借款利息和企业利润。
(2) 直接投资比重大于间接投资。
其他殖民地垂直分工,以间接投资为主,但是中国以直接投资为主,因为:中国政局动荡,贷款有可能收不回;而且民族资本弱小,原材料便宜。
(3) 商业投资大大多于生产性投资,资本带有明显的流动性。(对实体经济发展不利)
(4) 具有集中性和垄断性。
开始时包括英日俄法德美等国,后来以美日为主;集中在少数垄断集团手中。
(5) 投资地区集中于通商口岸城市。
包括上海、广州、汉口等大商埠。
影响:
(1) 中国经济的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加深。
a) 对财政金融的控制。
b) 对国民经济命脉的控制。(决定作用,包括对国计民生起重大作用的经济部门和企业资源)
c) 中国政府成为列强的侵略工具。
中国政府保持完整外貌,但已经是空壳,独立性丧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形成。
(2) 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的特征。
a) 帝国主义操纵中国财政和经济命脉。
b) 封建经济在整个社会生活中仍有显著优势。
c) 本国资本主义经济有了某些发展,但十分弱小。
d) 经济发展极端的不平衡。
农业占绝对优势,其次是商业,工业十分弱小;
封建经济大于资本主义经济,外国资本大于本国资本;
重工业落后于轻工业;
新式工商业、金融业集中于少量口岸城市。
结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已经由独立国家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
(3) 客观上对中国经济近代化的刺激和诱发作用。
铁路修建促进城市的发展,比如青岛和哈尔滨;轮运业的发展带动了新式交通的发展。
结论:甲午以后,中国经济在一步步艰难的向近代化迈进,同时也深深地打上了半殖民地烙印。
a) 传播引进了先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技术、思想和管理文化,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刺激了民办企业的兴起。
b) 农产品和手工业品商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