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甲午以前中国自然经济的初步解体和本国资本主义工业的产生
一、 试述1840-1894年间我国自然经济初步分解的表现、原因及其社会经济后果。
原因:
(1) 两次鸦片战争,列强在华获得一系列特权,有口岸深入内地。(主要原因)
(2) 买办队伍壮大,买办商业网形成,农村经济被越来越多的卷入市场。
(3) 西方各国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交通通讯条件改善,洋货成本下降,竞争力上升;
中国自身交通改善,城乡联系加强,促进了自然经济的分解。
(4) 家庭手工业无法与机器大工业抗衡。(内部原因)
(5) 半殖民地贸易格局中,一切围绕世界市场进行。棉花出口增加,进口减少,土货成本上升,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表现:
(1) 家庭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落及其与农业的分离
a) 纺与织的分离
洋纱排挤并取代土纱,使纺与织分离。廉价洋纱大量输入(其实鸦片战争以前就已经开始,但遭到了中国自然经济的顽强抵抗,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首先取代经线,后又取代纬线,于是中国人自己织布,但不再纺纱。
b) 耕与织的分离
洋布大量输入并取代土布,手工织布业与农业强制分离;但这一过程的推进并不顺利。中国人不愿接受洋布,因为农家需要副业收入,一直以手工业补贴家用;而且是货币的主要来源,而赋税中货币部分增加,农家需要卖布来交税。
70-90年代,中国耕织结合的经济结构逐渐被破坏,自然经济初步解体。
(2) 农产品的商品化
a) 经济作物种植的扩大和商业性农业的发展。(是外国资本掠夺的需要)
b) 粮食商品化程度提高。但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自然经济解体的过程是缓慢的,不可高估。
社会经济后果:
(1) 市场的扩大。
为近代资本主义工业的产生准备了广阔的原料、商品市场,从属于世界市场,带有殖民地性质,因为是受制于人而不稳定的。
(2) 形成了充足的劳动力市场。
农民破产、失业,带来了充足的劳动力。但是由于资金不足,劳动力市场供过于求,工人工资待遇很低,企业宁可用人工而不愿意使用机器。这就导致资本有机构成很低。
(3) 货币财富的积累严重不足。
劳动力积累和货币积累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但是在中国这两个方面是极不平衡的。
二、 试述近代中国的资本原始积累及其特点。
近代中国的资本原始积累是缓慢和极不充分的,因为它不是生产力发展而自然发生的,是外国资本主义侵略造成的,是在本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水平很低,封建经济仍然占据优势情况下被动发生的,并且受到小农经济的顽强抵抗。
特点:
(1) 它不是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结果,而是外敌入侵后开始,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过程相始终。
外国经济侵略起决定作用,大量财富被掠夺,汇回国内,成为母国的资本积累。中国的资本积累是外国资本积累的延伸。
(2) 货币积累先天不足。
中国不可能采取海外殖民制度,只能立足于国内,通过不等价交换、赋税、地租来剥削本国人民。这主要是因为:信用制度不发达,财富积累缓慢而不充分;大部分资本积累被外国掠夺。
(3) 劳动力的积累过大,工资极低。
结果:中国资本原始积累的两极极不平衡,进展十分缓慢,并始终未能完成,严重制约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劳动力相对过剩,贫困的一极过大,劳动密集型企业较多,资本密集型企业较少,技术进步缓慢,因此资本积累始终没有完成。)
三、 洋务派所办近代企业是在什么背景下出现的?试分析其性质与作用。
军事工业:
(1) 背景
a) 清政府统治内外交迫,要摆脱困局。
国内矛盾日益尖锐,起义很多;国外两次鸦片战争。
握有实权的官员要重建统治制度。
b) 亲身领略了外国军队的船坚炮利,逐渐接受“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2) 性质:
a) 不是封建性为主,因为军事工业生产不可能完全市场化。
b) 不是买办性为主,因为初期只能依靠买办。
c) 一定具有殖民地依赖性,但是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大环境的产物,民用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同样存在。
d) 资本主义性质:官府手工业加洋机器和洋工匠。但是客观规律不以意志为转移,原有的生产关系无法继续维持,只能进行突破和改变。所以后来军事企业逐渐倒向国家资本主义。
与一般官府手工业的不同之处在于:
经费来源不同:官府手工业依靠赋税,而这些企业主要依靠关税,即外贸收入,具有资本积累的性质;
劳动者身份不同:雇工是劳动力的出卖者,封建依附性较弱,工资结构和水平与外国相同。但是不是商品生产,资金也没有转化为资本,所以工人并非受雇于资本,不是完全的资本主义关系。
有一些商品生产,但不为盈利。
(3) 作用:生产经营效果并不理想,新式军火往往用来镇压人民,无法与外国相比。
a) 中国人自己兴办的第一批近代企业,标志着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b) 锻炼、培养了一批近代科技人才,办学堂、翻译局,传播了先进文化、知识、思想,对资本主义发展和社会风气产生了积极影响。
c) 培养了一批用机器生产的工人,形成新社会力量,成为无产阶级的来源之一。
d) 一定程度上有抵御外来侵略的作用。比如马尾船厂军舰阻止了日本对台湾的入侵。
民用工业:
(1) 背景:
a) 军事工业迫切需要民用基础工业的支撑。(必先求富,而后能强)
b) 清政府国库空虚,不得不借助民间资本。
民间70年代以后积累了大量货币资本,并企图用钱生钱。
(2) 性质:
洋务派民用企业利用私人资本兴办的工矿企业主要是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两种形式。属于早期官僚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
盈利为主要目的,也有封建性、买办性和殖民地依赖性。
(3) 作用:
促进作用:
a) 突破封建传统势力和观念的影响,首开中国兴办资本主义工矿、交通企业的风气,起到了一定的示范作用。
b) 借助官督商办形式在中国资本主义产生时期半期大批近代大型骨干企业,是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表现,而这仅靠死人资本是不可能实现的。
c) 使用机器(先进的新生产力)生产和发展新的生产关系,为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产生和发展创造了条件(引进了技术、人才,促进了无产阶级产生,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
d) 有振兴本国经济,与外资企业争利的作用。
消极作用:
a) 西方股份制形式,却由官府派人经营管理,封建衙门气重,带入了官场陋习,导致经营失败。
b) 部分官办民用企业拥有不同程度的专利权(垄断权),直接妨碍民族资本的发展,对中国资本主义的正常发展起阻碍作用。(但抑制作用有限,促进作用为主)
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产生的特点和中国近代资本主义企业的产生特点。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
(1) 工业结构以轻工业为主。
(2) 地域分布很不平衡,多集中在通商口岸城市。
(3) 投资少,规模小,设备简陋,生产技术落后。(资本有机构成下降)
(4) 对外国资本有依赖性。(机器、原料和技术的依赖。由社会环境决定)
(5) 不同程度的封建落后性。
a) 资金筹集:不靠信用制度,而靠个人关系。
b) 利润分配:不是盈利后按照股权分配,而是通过官利制,不管盈利与否都有利润,因而缺乏激励效应。
c) 封建家长制经营管理:包身工制和养成工制。
中国近代资本主义企业:
(1) 中国资本主义工业是跳跃式进入机器工业阶段。
从简单协作到工场手工业,再到机器大工业的一般顺序并不适用。中国不仅没有经历工场手工业阶段,资本主义萌芽也被破坏。发展顺序是从外资企业到洋务派近代军工企业,再到洋务派民用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2) 产生道路的不同。
外国是从民间发展起来的,从私有资本主义发展到国家资本主义。而中国是先由国家兴办,再私人兴办。
(3) 工业化发展的道路不同。
外国是纺织业等民用轻工业先发展,走先轻后重的道路。中国是先重后轻,从官办军事工开始,到以重工业为主的官办、官督商办的民用工业,再到以轻工业为主的民族工业。
(4) 与外国资本和本国封建势力间存在既相矛盾又相依赖的关系。
这是由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社会性质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