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卫生学》考核要点
第一章新生儿期保健
第一节 新生儿的特点与护理
【识记】:
(1)新生儿的本能。
(2)新生儿皮肤、呼吸、消化、免疫、感觉器官及神经系统的生理特点。
一、降生的瞬间
新生儿在降生的瞬间,面临着生存方式和生活环境的巨大变化,所以新生儿期是人生的重大转折时期,应特别注意保健,最重要的就是要帮助娇嫩的小生命度过“营养关”、“温度关”和“感染关”。
二、新生儿的生理特点
(一)体格发育
1.出生体重
凡胎龄满37~42周,体重等于或大于2500g,为“足月正常体重儿”。
出生体重不足2500g,属于“低体重儿”。出生体重大于或等于4000g,为“巨大儿”。这两种情况均需特殊护理。
2.出生身长
足月新生儿平均身长为50cm,男婴略长于女婴。
3.出生头围、胸围
新生儿的头围平均为34cm,头围过大、过小为病态;出生时胸围比头围小1~2cm。
4.身体各部分的比例
胎儿时期,中枢神经系统尤其是脑优先发育,其次是躯干,发育最慢的是四肢。所以,新生儿的体型是:头大,占去身长的1/4;较长的躯干;短小的四肢。
由于头沉,脊椎无力支撑,抱新生儿时要使他的头和腰部有支撑。
(二)各系统的特点
1.骨骼、肌肉、关节
新生儿的不少骨头还是软骨;脊柱的生理性弯曲尚未形成;新生儿的关节还没有发育好,关节还不够牢固,在强力的作用下,易发生脱臼(俗称掉环);新生儿的衣服要宽松,易于穿脱。
新生儿有约2cm×2cm的菱形囟门。
2.皮肤
新生儿的皮肤薄嫩,保护功能差,易“病从皮人”。
新生儿的皮下脂肪较少,容易使体热散失,所以环境温度低时应注意保暖。
新生儿汗腺未发育完善,环境温度高时,容易受热。
新生儿可出现水肿、胎记现象,头发个体差异很大,皮脂腺分泌旺盛。
胎发的粗细、稀密、长短,存在着很大的个体差异。出生时头发稀少并不预示着以后头发就少,也不反映体质的强弱。
3.呼吸
新生儿的胸腔狭窄,吸气时胸廓扩大的程度有限,因此新生儿在呼吸时几乎看不出胸廓的起伏。由于呼吸运动主要靠膈肌来完成,新生儿呼吸时,腹部可见明显起伏,称为“腹式呼吸”。
新生儿面骨的发育尚未完善,鼻小,鼻腔狭窄,一旦感冒会出现鼻堵,可致吸吮困难和睡眠不安。
由于气管、支气管的管腔狭窄,发生炎症时容易造成呼吸困难。
正常新生儿每分钟呼吸约40次,呼吸的快慢可不均匀。
4.心脏和血液
新生儿每分钟心跳的次数一般为140次左右,哭闹、吃奶或发烧可使心率加快。
新生儿的血流多集中于躯干和内脏,四肢较少,所以四肢容易发凉或青紫。
5.消化
新生儿的唾液腺还未发育充分,唾液分泌量少,口腔容易干燥,口腔黏膜又特别薄嫩,因此,不要用布擦口腔。两次喂奶之间可喂点温开水,就可达到清洁口腔的目的。
新生儿胃的入口(贲门)和胃的出口(幽门)几乎在一个水平上,贲门又比较松,幽门比较紧,所以在吃饱之后容易漾奶。漾奶不同于呕吐。
新生儿多于出生后l2小时内排出胎便。
6.泌尿和生殖器
绝大多数新生儿在生后第一天就排尿,少数在第二天排尿。
新生儿的肾脏尚未发育完善,对钠盐的排泄能力有限,如果喂菜水,不要加盐。
新生儿尿道短,容易被粪便污染,所以要注意外阴的清洁护理。
7.免疫系统
新生儿的皮肤和黏膜薄嫩,屏障作用差。
新生儿自身产生的抗体还很少,不足以抵抗病原体的侵袭。但胎儿时期,母体给予胎儿的抗体,对新生儿防御麻疹等传染病仍然有效。另外,新生儿还可以从初乳中得到抗体。
8.神经系统
新生儿的脑重约350g,相当于成人脑重的1/4左右。脑细胞仍处于增殖阶段。
新生儿神经细胞的突起短而且数量少,有的神经细胞,轴突的外面尚无髓鞘,所以刺激传导容易“泛化”。比如,只碰一下新生儿的手,就会引起他全身的运动。
新生儿几乎整天处于保护性的抑制——睡眠之中,每天睡眠时间可长达20~22小时。
反射是神经活动的基本活动方式,反射分为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是生来就有的本能;但仅有非条件反射是无法适应千变万化的外界环境的,新生儿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建立起各种条件反射;一切良好习惯的培养、训练,以至学习,都是条件反射形成的过程。
9.感觉器官
【应用】:分析新生儿感觉器官的特点,并提出进行襁褓中教育的若干注意事项。
新生儿刚出生即有光感,适宜的刺激可促进视觉的发育。
新生儿在眼球运动时,可能出现两只眼睛不同步,一只向左,一只向右,这种“左顾右盼”的现象是暂时的,不必担心。
新生儿已有听觉,新生儿特别喜欢听心跳的声音。
新生儿的触觉灵敏,新生儿特别需要温暖、爱抚,以解除“皮肤饥渴”。
新生儿的温度觉已很敏锐;味觉和嗅觉也相当敏锐,对甜的液体,新生儿吸吮的次数多,新生儿生后一周左右,就能区别生母与她人乳汁的气味。
三、新生儿护理要点
1、【领会】:对新生儿保暖有哪些要求?
注意保暖,防止过热
降生在冬天,新生儿居室的适宜温度为20℃~22℃。早产儿居室温度以24℃~25℃为宜。若居室温度较低要注意保暖,同时注意避免室内太干燥。
降生在暑天,注意防暑降温。同时应保证新生儿摄入的水分要充足,以免发生“新生儿脱水热”。
2、选择合适的衣物
3、清洁护理
4、【领会】如何预防新生儿感染?
细菌、病毒主要经呼吸道、消化道、皮肤、脐部等侵入新生儿的体内,引起疾病。故预防新生儿感染应从以下几点人手:(1)预防呼吸道感染:新生儿居室应保持空气新鲜;(2)预防病从口入:母亲喂奶前要洗手,洗乳头;(3)预防脐部感染:包脐带的纱布要保持清洁,湿了要及时换干净的。
四、抚触是护理中的重要环节
(一)“婴儿抚触”所引起的作用
“婴儿抚触”产生的生理和心理效用,可以用解除“皮肤饥渴”来概括。
(二)抚触的注意事项
五、预防意外
第二节 新生儿的一些特殊生理现象
【识记】:特殊生理现象指的是哪些现象。
1、生理性体重下降
2、生理性黄痘
3、螳螂嘴和板牙
4、乳房肿大
5、女婴阴道流血
【领会】:如何对待这些现象?
以上这些特殊现象,只是生理现象,不需要治疗,也不能随意处理。但对于疾病引起的体重下降、黄疸,则应及早发现和治疗。
【应用】:什么是生理性黄疸?分析新生儿生理性黄疸与病理性黄疸的区别。
1、生理性黄疸的成因:在胎儿时期,胎儿处在低氧的环境中,为了获得生长发育所需要的氧气,造血器官就制造出大量的红细胞,以携带氧气。出生后,建立了肺循环,氧气够了,就不再需要那么多的红细胞,多余的红细胞分解成胆红素。胆红素好比是一种黄色的“染料”,“染料”产生过多就将皮肤、巩膜(白眼球)染黄,形成黄疸。
2、生理性黄疸与病理性黄疸的区别:生理性黄疸是在新生儿出生后约2~3天出现,且一般经过7~10天,黄疸自动消退,除了轻度黄疸,别的都正常,生理性黄疸不是病,不需治疗;黄疸出现过早,或消退过晚,或消退后又出现黄疸,则为病理性黄疸,应及早治疗。
第三节 新生儿疾病
一、常见症状
发烧、体温不升、吃奶异常、呼吸异常等。
二、新生儿常见疾病病因、症状及防治
(一)脐炎
(二)新生儿硬肿症
1.【识记】:新生儿硬肿症的病因
新生儿硬肿症多发生在冬季,主要因保暖不够所致,早产儿发病率较高。
2.症状
(1)体温不升(低于36℃),吃奶困难,哭声微弱,皮肤发凉;
(2)皮肤变硬,由大腿外侧延及臀部、躯干、上肢及面颊;
(3)严重时发生呼吸困难。
3.【领会】:新生儿硬肿症的预防。
做好孕期保健,预防早产。降生在冬天,注意保暖。早开奶,保证足够的热量。
发现新生儿体温低、皮肤发硬等异常,尽量就近就医,途中注意保暖。
(三)新生儿脱水热
1.【识记】:新生儿脱水热的病因
新生儿脱水热多发生在夏季或保暖过度的情况下。
新生儿生后头几天,摄入的乳量少,但是因呼吸、皮肤蒸发、排出大小便,体内丢失的水分多。加上环境温度高,就可能发生“脱水热”。
2.症状
(1)生后三四天,低热或高热;
(2)尿量减少;
(3)皮肤干燥,皮肤弹性差。囟门凹陷。
3.【领会】:新生儿脱水热的预防。
夏季,注意新生儿居室防暑降温。若母乳量少,可于两次喂奶之间,给新生儿喂些水。
已发生新生儿脱水热,经补充水分后,可恢复正常。
(四)新生儿肺炎
(五)新生儿破伤风
【识记和领会】:新生儿破伤风的病因和预防。
1.病因
新生儿破伤风是因破伤风杆菌自脐部侵入新生儿体内所致的严重疾病。
2.症状
(1)经4~14天的潜伏期(以4~6天最多),开始出现症状。
(2)哭声低微,不吃奶。
(3)因面部肌肉抽搐,呈现苦笑面容。
(4)肢体阵阵抽搐,呈“角弓反张”。因喉肌、呼吸肌痉挛,可致窒息。病死率极高。
3.防治
新生儿破伤风是完全可以预防的疾病,只要在接生时严格执行消毒操作就可杜绝该病的发生。
若因急产等原因,断脐时未按严格的消毒程序操作,应争取在24小时内到医院重新处理脐部。
第四节 提倡母乳喂养
一、母乳喂养的优越性
(一)出生头4~6个月,母乳是最好的食物和饮料
【识记】:母乳对于出生头4~6个月的婴儿来说,是最理想的营养品;母乳中含有婴儿所需要的全部营养,而且搭配合理;母乳中所含水分可满足婴儿的需要。
【识记】:母乳中所含成分的特点。
①母乳中的钙、磷比例适宜,吸收、利用率高,有利于婴儿牙齿和骨骼的发育。
②母乳中的蛋白质和脂肪颗粒小,容易被消化。
③母乳中所含的乳糖比其它乳类多。
④因直接喂哺,母乳中的维生素C和维生素B1等营养素不易被破坏。
(二)母乳喂养可使婴儿少得病
(三)母乳的成分更有利于脑的发育
1.母乳中含有丰富的牛磺酸,牛磺酸是促使脑细胞发育的重要物质;
2.母乳含有较多的乳糖,能提供给脑细胞需要的热能。
(四)母乳喂养可给予婴儿更多的母爱
(五)哺婴,对母亲也有益
【识记】:为什么说母乳喂养对母婴都有益?
1.婴儿吸吮乳汁,可促使母亲子宫收缩,有利于子宫复原,减少产后出血;
2.哺乳的母亲,日后患乳腺癌的几率较未哺乳的母亲低;
3.哺婴是只有母亲才能享受的天伦之乐;
4。哺乳可消耗母体多余的脂肪,有利于产后体型的健美。
二、提高母乳喂养成功率的新措施。
【领会】:提高母乳喂养成功率的措施。
早开奶,按需喂哺。
【应用】:综合可使母乳充裕的各种因素,以保证母乳喂养成功。(自述)
三、使乳汁充裕的其他条件
(一)排空乳房
(二)合理营养
(三)精神愉快
四、母乳喂养中常见的问题
(一)【识记】:生理性腹泻的含义。
生理性腹泻是指吃母乳的婴儿,大便多达每天7~8次,呈稀水样,带奶瓣或少许透明的粘液。除拉稀外,婴儿其它都正常,不发烧,尿量足,精神好。
(二)乳汁排出不畅
【领会】:乳汁排出不畅的原因。
造成乳汁排出不畅的原因是乳腺内有淤乳,使乳腺管堵塞。
【应用】:解决乳汁排出不畅的方法。
1.用合适的乳罩支托乳房,以改善乳房的血液循环;2.清除乳头上干燥的乳痂;3.按摩乳房,驱赶淤积的乳汁;4.调整饮食,别再吃下奶的食物;5.每次哺乳后,将剩余的乳汁挤出或用吸奶器吸出。
(三)判断乳汁是否充裕
(四)避免母乳被污染
【识记】:造成母乳被污染的主要原因。
母乳被污染的常见原因:
1.乳头不干净; 2.乳母患病;3.乳母用药;
4.环境污染。
【领会】:如何预防母乳被污染。
预防母乳污染应做到如下几点:
(1)哺乳前后清洗乳头,不致使婴儿吸吮到被细菌污染的乳汁;(2)乳母患病时,应暂停喂母乳,按时把乳汁挤出,以保证病愈后继续用母乳喂养(3)乳母用药应十分慎重,要按医嘱用药;(4)防止铅、苯、汞、砷等有毒物质进入乳母体内,因毒物会从乳汁排出,使婴儿中毒。
(五)漾奶
【领会】:漾奶的原因。
新生儿漾奶的原因:新生儿胃的容量较小,同时胃的入口(贲门)和胃的出口(幽门)几乎在同一水平,贲门又比较松,幽门比较紧,所以吃饱后容易漾奶。此外,吃奶前哭闹的时间长,咽下空气,更容易漾奶。
【应用】:解决新生儿漾奶的方法。
解除漾奶方法:喂完奶后,把新生儿竖着抱起来,给他拍拍后背。然后先右侧卧,过半小时以后再变换睡觉的姿势,另外,刚吃过奶,不要过多地翻动新生儿,护理安排在喂奶之前。
(六)不宜喂母乳的情况
(七)需要混合喂养或人工喂养的情况
第二章婴幼儿的身体特点
第一节 婴幼儿的生理解剖特点
一、动作的执行者——运动系统
(一)什么是运动系统
运动系统由骨、骨连结和骨骼肌三部分组成,是人们从事劳动和运动的主要器官。
(二)婴幼儿运动系统的特点及保育要点
1.骨骼
【识记】:婴幼儿骨骼的特点。
(1)骨骼在生长;(2)腕骨没钙化好;
(3)骨盆还没长结实;(4)骨头好比鲜嫩的柳枝;
(5)不良姿势易致脊柱变形。
2.肌肉
(1)婴幼儿肌肉的力量和能量的储备都不如成人,容易疲劳;
(2)大肌肉发育早,小肌肉发育晚。
3.关节和韧带
4.【领会】:保育要点。
如何促使婴幼儿骨骼正常发育?
(1)让孩子多在户外活动;
(2)教育孩子不要从高处往硬地上跳;
(3)教育孩子坐有坐相,站有站相;
(4)勿猛力牵拉孩子的手臂;
(5)适度运动。
二、气体交换站——呼吸系统
(一)什么是呼吸系统
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及肺组成。.呼吸道是传送气体、排出分泌物的管道,包括鼻、咽、喉、气管和支气管。
(二)婴幼儿呼吸系统的特点及保育要点
【识记】:婴幼儿呼吸系统的特点。(5点)
1.易发生鼻堵:婴幼儿鼻腔狭窄。
2.教会幼儿擤鼻涕的正确方法
不要太用力擤,不要把鼻孔全捂上使劲地擤。
3.保护金嗓子
婴幼儿的声带还不够坚韧;幼儿的音域窄,不宜唱大人的歌,唱歌要注意场所及时间。
4.空气污浊,机体缺氧
若空气污浊,婴幼儿容易缺氧。
5.腹式呼吸为主
6.【领会】:呼吸系统的保育要点
(1)擤鼻涕要用正确的方法,不要把两侧鼻孔全捂上。擤时叮嘱幼儿要轻,不要用力;
(2)教育幼儿要爱护嗓子;
(3)儿童活动室、卧室要经常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新鲜。由于脑的耗氧量大,空气污浊,脑受害首当其冲。
三、循环不已的运输流——循环系统
(一)什么是循环系统
循环系统是一个密闭的、连续性的管道系统,它包括心脏、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
(二)婴幼儿循环系统的特点及保育要点
【识记】:循环系统的特点。
1.年龄越小,心率越快
2.锻炼可强心,但运动量要适度
3.预防动脉硬化始于婴幼儿
预防动脉硬化关键在于一个“早”字。因为婴幼儿时期是包括饮食习惯在内的生活方式基本形成的时期。为他们提供合理的膳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可以受益终生。
4.颈部淋巴结肿大的常见原因
5.【领会】:循环系统的保育要点
(1)小儿经常锻炼可增强心脏功能,但不要过累;
(2)教育幼儿养成有益于健康的“口味”,合理地摄取营养将使他们受益终生。预防动脉硬化,始于幼儿,要把住“入口”这一关。
四、食品加工管道——消化系统
(一)什么是消化系统
消化系统是由消化管和消化腺两部分组成。消化管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肛门等。
(二)婴幼儿消化系统的特点及保育要点
【识记】:牙齿的特点。
1.牙齿
(1)乳牙萌出。
婴儿吃奶期间开始长出的牙叫乳牙。一般在6至7个月出牙,最迟不应晚于1岁。乳牙共20颗,2岁半出齐。
(2)乳牙的生理功能。
①咀嚼食物,帮助消化;
②促进颌骨的发育;